近日報載有關台馬間海空運輸統計分析,海運部分過去十年來呈現小幅負成長,而空運正好相反,每年都正成長並且運量總數可望在今年突破30萬人次並創下歷史記錄,顯示空運仍是台馬間運輸的主力。馬祖的對外交通處境艱辛,空運雖佔主力地位,但海運的輔助功能卻也扮演關鍵救援角色,現階段在海空運能無法大幅擴充下,力求穩定度提升是重要的政策考量。
馬祖自81年地方自治以來對外交通也起了很大的變化,其中最大的轉捩點即為83年空運的開航,當時雖然只是小小的19人座飛機,但台馬空運首航後從此開啟之後觀光發展之路。台馬空運交通發展改善十多年來雖然沒能一次到位,但有進步改變是不爭的事實,從最早的19人座到現在的70人座,除了運量上的改變外,在飛安的要求上也有長足的進步,但觀光發展腳步快速,南北竿機場的設施與運能皆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因此十多年來要求機場改善一直是地方重要的政策。
在機場開闢之前馬祖對外交通只有海路,長久以來對外海運也在持續改善,但為何載客量會呈現負成長,主要原因是空運交通運能大幅改善有關;綜觀世界多數觀光發展區域,對外交通均仰賴空運為主力,空運的快速便捷是旅行的主流趨勢,但在馬祖地區機場易受天候影響的大前提下,海路運能雖是負成長,卻也是不容放棄的重要管道,尤其在春天霧季時海運更扮演關鍵的救援角色。因此,在馬祖機場沒有澈底改善以前,海空相輔相成的局面是無法改變的,而這種局面很可能因為機場改善需時甚久而長期存在。
十多年來台馬海空運能雖有大幅提升,但想要再突破現在這個瓶頸卻十分困難,在機場方面受限於跑道長度不足,最大機型只能是70人座了,載客率部分也已經接近八成之高,在場站未改變的情況下,唯一可變的是穩定度了;設法透過局部的地形改善加上助導航設備的提升與更新,機場的運能小幅成長但穩定度都可望獲得較大突破。交通部民航局因應地方民意要求再度啟動機場改善評估機制,在整體經費的考量下務實的朝提高穩定度是比較可行的,因為穩定的交通對旅遊產業發展是十分重要的要素。
台馬間對外交通比起早年大幅改善是有目共睹,但困境仍在也是事實,空運雖為主流但爭取落實不易,海運雖為輔助也不可輕忽。不管海運或空運,現階段的穩定度能否提升或維持,排除了天候海象的不可抗力因素,人為的管理與調度則是可操之在我和值得投注心力的部分。
社論/對外交通海空相輔 提升穩定度首要任務
- 2016-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