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迎接循環經濟時代的來臨

  • 2016-10-26
 總統蔡英文就職演說中揭示「把廢棄物轉換為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將是台灣的出路,新政府上台後各機關團體及地方政府前往荷蘭考察循環經濟的團體不斷,本月的天下、遠見雜誌不約而同也都以循環經濟為封面標題,到底循環經濟的重點為何?為何新政府要將其視為台灣發展之重要目標。
 循環經濟其實不是一個新的觀念,大家都知道寶特瓶回收可以抽出纖維做成衣服、電池手機等可以回收提煉貴金屬,這些都是個別的資源再利用案例,雖有助於減輕資源的消耗,但仍無助於大環境的改善,僅是循環經濟的一部分。過去舉全國之力治水、與水共生的荷蘭,現在開始正面迎戰另一個世界資源不斷縮減的現況,要將國家轉型為循環經濟,遠離因資源爭奪所引發的國際政治及經濟危機。
 為何新政府要以循環經濟來引領台灣經濟的新發展,原因就是台灣和荷蘭一樣缺乏天然資源,大部分仰賴進口,因此對台灣來說荷蘭便是最好的借鏡。有趣的是荷蘭的循環經濟政策不是由上而下,反而是由下而上的草根運動,最早是其芬洛市開始實踐「搖籃到搖籃」的理念,鼓舞很多的企業、社區及公民團體,直到成為重要國家政策發展共識,這也凸顯這個國家成熟的公民素養。
 工業革命帶起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及大量廢棄的經濟型態,就是從搖籃到墳墓的單線經濟,德國化學教授布朗嘉因此提出向大自然學習從搖籃到搖籃的理念,亦即大自然從來沒有浪費這件事,一件東西的廢棄物應該是另一件東西的養份,物質得以不斷循環。
 布朗嘉進一步將將搖籃到搖籃區分為:生物循環及工業循環,前者的產品由生物可分解的原料製成,最後回到生物循環提供養分;後者的產品材料則持續回到工業循環,將可再利用的材質同等級或升級回收,再製成新的產品。
 循環經濟已經成為荷蘭政府推動經濟永續發展的最高指導原則,舉例來說史基浦機場現在一律採用循環經濟標準,設備製造商設計全球第一套循環行李輸送系統,百分之九十九的零件可以回收,能源消耗少百分之六十。舊建築拆除後的瓦礫,回收鋪設飛機滑行道,機場和飛機的廢水、排泄物回收製成有機肥,供周圍的農田及植栽施肥使用,並宣示要在2030年成為全球第一座達成零廢棄物的循環機場。
 台灣做不做得到,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態度問題,位於高雄市阿蓮區的石安牧場就是最佳循環經濟例子,每天產出的30噸雞糞及洗選蛋廢水,最後都成為沼氣發電及液態有機廢料,一顆雞蛋在7-Eleven賣到14元,依舊讓消費者趨之若鶩。
 由大看小,馬祖所有資源更是仰賴外援,長期在政府保護下,水、電費低廉,無法反應實際開發成本,讓民眾欠缺進行循環經濟的動力,再來初期投入成本的高昂也讓大家裹足不前,政府有責任起而行,為馬祖永續發展留下好的根基,馬祖有條件做得比台灣更好,也許面對國家新政策趨勢,馬祖更要有學習荷蘭勇於迎接新挑戰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