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護漁、限漁要從政策面出發

  • 2016-10-28
 一年一度的漁民座談即將舉辦,這是基層漁民表達心聲的重要管道,為此地方有民代發起連署呼籲漁民踴躍參加,大家共同來討論如何來護漁、限漁。民主時代表達訴求是基本權益,我們也希望各界能理性、平和的看待問題。近年來馬祖漁產業面臨的諸多問題其實源自漁工政策,在國內其它縣市都採限縮漁工的做法下,馬祖是否應該要跟進?這才是討論的重點,在全球漁源枯竭的大前提下,護漁、限漁是必須要走的路,在對漁民生計衝擊最小的情況下循序漸進的推動限漁政策,海洋生態才得以永續發展。
 馬祖的漁業環境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海裡的魚越來越少,但捕魚的船卻越來越多,這種反其道而行的現象正透露出馬祖珍貴的海洋資源正面臨竭澤而漁的困境,各界若再不痛定思痛、破釜沈舟,不用多久就會看到無魚可捕的事實。由於地理環境因素,馬祖與大陸漁事作業海域重疊,兩岸之間的漁事糾紛總是不斷,近年來越界的捕魚情況已大幅改善,但這樣的改善並非是執法單位嚴加取締的成果,而是漁業行為改變的結果。
 早期越界的大陸漁船是鋌而走險,現在因為漁工政策的開放,鋌而走險成了合法入境,因此而助長的捕魚密度在馬祖海域持續上升。一份非官方的統計數字說明了馬祖海域過魚的危機,現今地區約有近40艘漁工船,這些漁船不管是下網子還是章魚籠,其漁網具加總的長度足足可繞行南北竿海域達十圈之多,而這麼多年來破損在海底的漁網具更是不計其數,海洋生物棲息的場所可能已經受到大規模破壞而不自知,這些都是過漁的結果。
 最近來了不少台灣釣客,其中有一些是連續十多年都來釣魚,今年釣客感受特別深刻,曾幾何時出海渡礁釣魚只能釣到個位數的魚獲,網子捕不到,釣竿也釣不到魚,原因很簡單,海裡的魚已經越來越少了,而且這種漁獲減少正在以我們無法想像的速度持續進行中,罪魁禍首便是人類過漁造成的。近年來地區基層漁民和釣客經常因為不同類型的漁事問題相互糾紛,網具遭破壞、大船撈過界等,幾乎所有的問題都來自非法越區捕魚的漁工船;現行法令規定雇用大陸漁工船必須離岸一千公尺作業,但內行的打魚人都知道,在馬祖海域離岸一千公尺根本沒魚可捕,為數眾多的漁工船若要維持基本漁獲,則非得在離岸一千公尺內作業才有生存空間,所以要護漁保育資源就必須減少一千公尺內作業的密度才行。
 馬祖傳統漁場之所以會面臨如今無魚可捕的困境,都是過漁惹的禍,要改善或解決這個問題必須要從源頭檢討,我們的漁業政策從限漁角度出發,從休漁政策落實,立法執法從嚴從密,進而建立可長可久的漁場秩序,海洋生態才有機會重現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