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降低海難風險 提升救援能力

  • 2016-10-31
 「臺馬之星」海難災害防救演習日前在基隆嶼附近水域舉行,模擬「臺馬之星」於距岸較遠處發生海難時應變搶救情形,以強化船舶安全風險管控,提升緊急救援能力。「臺馬之星」的航行安全與救援機制關係到數百條人命,相關單位應「料危從寬,禦危從嚴」,確保地區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首先船舶操作單位應該熟悉「臺馬之星」新船機械操作與故障排除程序,出航前應仔細檢查每一個細節, 航行中依規範程序操作,故障發生時應快速發現問題,立即進行修復處理,如對船舶機械不熟悉或輕忽大意,一個機械故障將可能造成整隻船舶的沉沒,例如1994年在波羅的海海域沉沒,造成852人死亡的「愛沙尼亞號」(MS Estonia)船難,「愛沙尼亞號」和「臺馬之星」的設計一樣,艙門及跳板開在船艏,「愛沙尼亞號」船難原因經調查認為是船艏艙門的鎖出現問題,艙門遭巨浪衝破,致使海水從下層停車船艙湧入,船員的管理疏忽及未能在第一時間妥適處理艙門問題,造成未能防止這個無法補救的遺憾。
 同時,船難發生時,船員的冷靜處理、正確應變對於乘客逃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如果平時多加訓練,在船難發生時,就較能不易慌張,並引導乘客逃生避難,如果沒有練習準備,當意外時就容易會發生混亂的情形,例如2014年造成295人死亡的南韓「世越號」意外,在兩百人以上死亡船難中,「世越號」之船型、噸數、船員配置數與「臺馬之星」相對接近,有借鏡之參考價值,「世越號」當時船長棄船先逃、船員引導錯誤,船難第一時間現場指揮混亂,導致部分乘客依錯誤指示留在船艙內未能及時逃生,飽受家屬與媒體批評。
 另外,船難救援往往需要整合多個單位,並且以「臺馬之星」的航線來看,其他地區或國家的船隻、救難團隊可能比我方單位更靠近海難意外地點,因此如何通報、聯繫、整合不同救難單位,統一救災情報與資源,對於救難工作亦是非常重要的課題。例如埃及客輪「薩拉姆98號」(MS al-Salam Boccaccio 98)在2006年發生火燒船事故,當時意外發生後英國、美國海軍都提出派遣附近戰艦、飛機投入援救工作,但卻遭到埃及政府之拒絕,後來埃及政府發現船難意外情況超出預期,再向英美提出支援需求時,已錯失黃金時間,延誤救災時效,最後造成一千多人死亡。
 海上航行安全關係人命,不可輕忽大意,與其事後設立紀念碑,不如事前演練汗流浹背,只有透過反覆練習,才能降低海難風險,提升救援能力,讓鄉親安心、安全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