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保留軍事原味 向彰化成功營區學習

  • 2018-02-05
 近年地方接收不少軍方閒置營區進行活化利用,有些既保存原有軍事建築且融入活化創意,但有些則整修得面目全非,甚至整個營舍被剷除移平,對軍事文化資產保存而言非常可惜。彰化「成功營區」是近年我國營區保存與活化的成功案例,其保存概念與作法值得馬祖學習。
 成功營區位於彰化八卦山腳下,約建於1953年,並不是一個大型軍營,占地約14公頃,國軍步兵、砲兵都曾在這個營區留下足跡,1993年彰化縣政府將軍方閒置的成功營區土地收回,經過環境整理與討論規劃後,在2002年將該營區轉型為「彰化縣成功營區綠色環境學習營地」,2006年彰化縣立彰化藝術高級中學籌備處成立,將成功營區規劃為彰化藝術高中第二校區,目前的成功校區可以看見綠色自然、軍事景觀與校園學習共存的和諧畫面。
 成功營區雖然現為彰化藝術高中的校園,昔日營房變成學生教室,但仍能完整保存昔日軍營樣貌,例如露天澡池、水泥曬衣架、司令台、公佈欄、兵營噴漆編號等。由於保存完整,成功營區在老兵社團獲得熱烈回響,現在也成為彰化縣的觀光亮點之一。
 成功營區有許多值得馬祖進行軍事遺跡保存時學習之處,首先,軍事遺跡保存應儘量維持原有樣貌,成功營區移撥前兵舍年久失修,當時的主事者力主保留營區原貌,與原營區的自然生態,只有安全疑慮時才進行局部改建,因此該營區活化使用後目前仍能保存完整的舊式營舍。如果是馬祖做營區保存活化,可能移撥後第一年就「煥然一新」,除了全面油漆重新粉刷,施工人員還會加上自己的想像力增加新的營區建物,同時沒有砍幾棵營區樹木,好像怕其他人覺得沒有在整理做事,從早期的鐵堡據點,到近期的北竿37據點,不少曾駐守這些據點的老兵都發出抱怨,認為相關單位過度整修,失去據點原味。
 其次,除了原有樣貌要保存,營區內的遺跡原有建材也應儘量保留,不應隨便換新。例如成功營區當初在局部整建時,因營舍的木桁架已腐朽,整建單位決定重鋪防水層,但在防水工程處理完成時,施工單位仍將堪用的拆下舊屋瓦重新鋪回去,這樣尊重軍事文物的用心與細心,是馬祖未來進行軍事文資保存時必須注意與學習之處。
 最後,我們應該要保存營區的「硬建築」,更書寫營區「軟故事」,為冷冰冰的營區加上人文溫度,例如成功營區移撥給彰化縣政府後,相關單位在進行營舍保存工作的同時,也進行營區故事徵集與田野調查,蒐集挖掘1953年至1993年期間的成功營區當兵故事。這是馬祖據點、營區保存活化時,還可以做得更細緻的地方,沒有故事的據點,只是一個無法讓人感動的水泥建築。
 軍事遺跡是馬祖的珍貴文化資產,我們應該妥善保存與活化,讓這段馬祖歷史不會淹沒於荒煙蔓草間,也讓世界看見馬祖的大時代精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