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全民抗塑大作戰

  • 2018-02-07
 使用塑膠帶來對地球的危害,學者專家表示已經直逼氣候變遷的威脅,根據聯合國統計,每年流入海洋的塑膠垃圾約800萬噸,估計於2050年海裡的塑膠就跟魚類一樣多,因此減塑、限塑措施早已被列為國際重大議題,身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同時也是海洋子民的我們,也務必要盡一己之力,為下一代留下美好家園。
 英國《衛報》報導,全球每分鐘要賣出一百萬個塑膠瓶,2021年前會再增20%,到時候每年用掉的塑膠瓶將超過五千億個,學者憂心目前的回收系統根本無法承擔此一巨量。我們習慣在超商隨手買的飲料,用來裝不含酒精的飲料或純水的塑膠瓶大部分屬寶特瓶,以去年來說,回收的塑膠瓶數量不到售出的一半,重製成新瓶的比率只有百分之七,其餘都進垃圾掩埋場及大海裡。
 塑膠除了造成眼睛可見的垃圾污染外,還有幾乎不可視的微塑料無所不在,美國環保人士安妮•雷納德主導製作的知名動畫《塑膠微珠的故事》,就是在講述塑膠微珠從日常用品進入食物鏈的旅程。
 美國華盛頓一家公益網路通訊社(Orb Media)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全世界水龍頭中流出的自來水,超過八成都含有只能通過顯微鏡才能看到的微塑料物質顆粒,也證實了微塑料不僅污染了海洋,也污染了淡水源、土壤和空氣,而且該調查報告的作者也警告說,如果合成纖維存在於自來水中,它們也可能存在於食品中,像是麵包和嬰兒食品。
 2015年國家地理頻道有一段影片引起迴響,就是研究人員發現海龜的鼻孔被一支塑膠吸管卡住,整個阻塞其一邊呼吸道,讓見者為之心酸;另外去年大陸王久良一支紀錄片《塑料王國》推出後甚至撼動大陸政府,正式去函世界貿易組織,將禁止相關外國垃圾進口。
 塑膠的不可回溯及自然分解,已然造成整個地球生態的浩劫,而今天我們甚至發現,人類造成塑膠污染的後果,最後也必須由人類來承擔,解鈴還須繫鈴人,人類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找出解決之道。比利時根特大學科學家估算,吃海鮮的人每年至少要吞下一萬一千顆塑膠微粒。歐盟食管署已呼籲進行緊急研究,理由是「塑膠微粒可能污染商業漁獲的可食魚肉」,對人類健康和食品安全的疑慮日益升高。
 全世界各國都推出積極減塑政策,法國、印度禁用拋棄式塑膠、美國禁止販售塑膠瓶裝水、摩洛哥禁止生產進口及提供塑膠袋,連遠在非洲的肯亞、盧安達、巴西都禁賣塑膠袋。台灣則從91年起推動第一階段限塑政策,至今已15年,今年起擴大限塑政策,限制購物用塑膠袋對象從7大類擴大為14大類,家數也從原本2萬家增加至10萬家業者,環保署預估一年可減少約15億個購物用塑膠袋。
 其實人類製造無可回溯的垃圾污染速度,遠超過回收禁止的速度,身為地球的一份子,其實每一個人都有減塑的責任,馬祖各島環海,海洋是我們的冰箱、海洋更是我們的資源,因此我們更有理由與責任為無塑之島而努力,留下乾淨島嶼讓下一代安心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