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科技領域與文化藝術的結合,是一加一大於二的共好發展模式,過去靜態式的展覽方式已經不符合時代的需求,如何利用科技加持地方文化甚至活動,已然成為行銷地方的必然趨勢。
桃園前兩年整理縣市近百處的文化資產,出版桃園地區文化資產的導覽手冊,並且同步推出APP下載, App還結合AR、VR虛擬技術秀出文化資產不同風貌,除基本的文化資產介紹外,歷史景點還可以360度全景影像呈現,從紙本進入到實境虛擬世界,並結合地圖導航及公車動態,甚至有中、英版本,讓桃園旅遊更友善貼心。
當然其實這樣的作法已經不新奇,特別是博物館領域早已展現更多的創意,像是3D掃描技術用於博物館中,以數位典藏最為廣泛,如博物館常設展展示無可避免地面臨更新汰換,許多策展人的心血結晶就此消失,也無法再回顧展示內容,現在透過3D掃描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困境。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便利用3D雷射掃描技術,將永遠關閉的展示廳以虛擬的方式永久保存下來,使觀眾可以透過線上虛擬的展廳導覽,回顧展廳風采。
另外,VR技術模擬出立體與仿真的虛擬空間,觀眾可以透過顯示裝置,看見一個模擬的場景,可將自然風貌、古文明等虛擬現實,呈現出更為立體真實的效果,以更直觀的方式展現在觀眾面前,觀眾亦可透過控制器或鍵盤在其中穿梭與互動,在不受外界干擾的情況下,獲得一種身臨其境的沉浸感而更融入展覽。
幾年前英國大英博物館和三星聯手推出VR週末活動,為13歲以上的遊客提供該公司的Gear VR設備體驗,通過該設備遊客可以體驗到Soluis Heritage公司設計的VR穹頂,該展覽以青銅時代的一個居住區圓屋為原型,非如同過去擺放在展示櫃的靜物展示,而是呈現這些文物在古代被如何使用。
國外許多博物館對Beacon的使用廣泛,例如荷蘭飛利浦博物館使用Beacon技術在遊客觀展的同時邀請他們加入一款名為Mission Eureka的互動遊戲,經由解決各項任務,像是LED如何運作或是X光怎麼應用等,加深與遊客間的互動。
荷蘭安特衛普的魯本斯故居在2014年設置使用estimore信號,讓Beacon可以輕易的裝置在魯本斯故居這個歷史建築中,不會破壞建築體本身的結構與牆面,觀眾透過App,一方面可做為視覺導覽手冊使用,進行互動學習與紀錄;一方面可以透過AR技術導入,觀眾可以進行一場時光旅行,回顧過去建築的風貌。
馬祖有許多異於台灣的歷史文化,更擁有值得驕傲的戰地文化遺跡,地區首座軍事文化遺產概念館也在眾所矚目下成立,數位科技的進步正好提供我們展現文化的優勢,文化部去年亦開始推動加速文化內容開發與科技創新應用的補助,鼓勵全面推進科技融入文化領域,因此透過科技加持讓文化更好讀,此其時也。
社論/科技加持 文化好讀
- 2018-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