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從南到北幾乎呈現高度一致性的觀光樣態,髒亂的老街、毫無特色的夜市食物、莫名其妙如雨後春筍般四處林立的吊橋跟步道、缺乏特色的景點與短視近利的經營模式,當台灣人自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時,實質環境的改造與優化,卻無法與所謂的「人情味」相提並論,讓台灣觀光在體質上脫胎換骨。
近期學者郭瓊瑩教授一篇「要發展觀光,不是只有人情味就可以」的文章,讓人深有同感,其中提到台灣人很熱情、樂於盡地主之誼,但如果只是展現在為外來觀光客帶路、拾金不昧,而非呈現於在地居民深根的認同與責任,只看見短期可獲的利益,而對公共利益無感的話,無論中央提供在多的資源與建設,仍無法開創出有希望的觀光願景。
作者舉了台灣知名阿里山地區為例,在2007年推動阿里山城鄉風貌大改造,興建具有在地感的阿里山車站、沼平車站以至祝山觀日出等相關設施,也企圖改造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各站,甚至舉辦國際競圖,但居民大多只在乎自己利益,以至於最後商店街改造協商不成,即使大力調整攤販的空間環境、興建遊客中心與服務站,多數居民或商家仍只以賺錢為要,而對公共利益無感。
作者甚至重話批評,若以國際級觀光景點而論,甚至是一種恥辱與羞愧,從環境美感來看,幾乎未見到公共行政的效能與影響,這其實正是台灣現階段國土美學與環境倫理間最跟不上時代的地方,而近來民粹主義高漲,要以國家政策主導在地發展與建設,其難度似乎更甚以往。
不過其實仍有少部分的人正在試圖改變,在阿里山火車站混亂的廣場商店街間,五彩繽紛、千篇一律的店家中,有一間令人驚艷的店面「茶田35號」,老闆不惜投入資源,與知名藝術家林磐聳老師共同策劃以台灣為主題的環境藝術特展,在海拔近2,500公尺的雲霧帶中整理了閒置工寮,轉型為高山植物園及小型博物館,讓品茗與在地環境融合,提供環境感受上的美感體驗。
而過去總與髒亂臭味畫上等號的傳統市場,也開始出現轉型成功案例,打破一般人對市場的僵化想像,去年九月開張的台中第六市場,匯集近五十家中南部各種生鮮蔬果與生熟食攤商,被外界稱為貴婦級市場,貴婦指的是環境而非商品價格,窗明几淨、綠意盎然、沒有潮濕與氣味,以兼具傳統市場的人情與現代商場的便利簡潔,成功打造未來市場的雛形。
台灣人愛去日本旅遊,對於其乾淨整潔的環境讚譽有加,但截至目前為止卻無法在台灣複製,台灣各地多數商家過去賺足觀光財,卻吝於自我改善提升品質,更遑論回饋公共環境,而要求政府投入建設,又無法配合有效維護與管理;孰不知吊橋旁的自然風景雖然美麗,周邊隨意搭蓋的鐵皮或木板攤商,不但讓整體環境品質落後,也讓景點淪於末流。
基隆老漁港的一間Casa Picasso餐廳因為藝術氛圍,帶動了消費者的美感經驗,遊人雖不能任意乘船出海或遊港,卻可在這裡看見一般人不注意的夕陽、月光、水聲與水色倒影。馬祖不缺美景,缺的是環境與人文,缺的是在地深根的認同與責任,多一些對環境生活美學的堅持,多一些對在地環境的執著,馬祖觀光一定可以走出一條不同與台灣的路。
社論/重視觀光環境美學
- 2018-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