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誰說人是理性的?從衛生紙搶購看到醜陋面

  • 2018-03-02
 這陣子因原物料上漲,連帶促使衛生紙品將提高銷售價格,引發國內各地搶購風潮,掀起一波新的「全民衛生運動」,因而有論者戲謔,人類的生存要件由陽光、空氣、水三要素,進而增加衛生紙成為四要素。在這般的熱潮中,我們看見了人性的真實與醜陋,相當值得省思。
 過去經濟學研究裡認為人類是理性的動物,但事實證明經常是非理性者。就橫掃賣場衛生紙的行為而言,反映的是人類的焦慮和憂愁,唯恐日後商品漲價;但事實上,卻未深深思考這樣的囤貨究竟達成多少邊際效益。畢竟衛生紙仍有其保存期限,並非代表能置放永遠,若未能於限期內用罄,終將淪為廢紙漿,失去原有功能;縱令順利購得,亦有使用完盡的一天,並非代表長期無慮,更重要的是,物價往往是上揚後就鮮少再回跌,日後仍需花比現在高的金額買付。此外,囤居貨品經常被忽略自身需負擔倉儲存放的管理成本,加總算入後,未必真正省掉多少費用。
 前些陣子常聞油價漲幅的訊息,每當價格上揚的新聞一發送,再加上油品業者喊出「即將漲價」的口號,加油站連夜充滿車潮,似乎認為加到油就等於撿到便宜。但仔細回想,每次汽油每公升增幅金額多不超過1元,以機車油箱加滿來說,增加的金額不過幾個銅板,即使汽車族群支出也影響有限;同樣的,之後油量用盡後仍需再次加油,費率已是調漲後的價錢,依然得面對現實。
 經常被相提並論的是颱風天前的蔬菜搶購,雖然這也是人性驅使,但這般預期心理卻是存有底線盡頭。颱風影響期程泰半從新聞報導可知曉,家戶為避免風災間的民生商行未營業而預先購入合適等量食材以渡過影響期間,畢竟買太多食用不完也是浪費,自無過度囤積之誘因。
 人類是理性的前提是立基於充分掌握所有資訊,以做出最有利的選擇。但從各項生活現象中不難發現,多數人的行為多是衝動與情緒性的決定,受到業者與媒體渲染後失去靜心比較分析的理智,隨著社會的現象來決定。結果,在彼此盲從決定下,消費者陷入搶奪的恐慌,獲利的贏家是廠商,個別的理性造成集體不理性。
 馬祖地區雖未出現台灣各地這般搶購熱潮,但仍需引以為借鏡,別陷入一窩蜂的羊群效應圈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