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1年開始,臺灣的九個地質公園陸續成立,馬祖地質公園亦是其中之一。馬祖地區近年來因戰地政務解除、政府的投資建設,已褪去神秘的面紗,而展現出獨特迷人的風貌。期待透過地質公園的推動,繼續為馬祖永續發展注入新的觀點,進而朝著更可行且合理的規劃發展邁進,達到自然資源保育與地方產業發展雙贏的局面。
地質公園目前已是文資法規定之文化資產,一經公告即具文資身分。馬祖的地景、生態、歷史文物、建築等都非常具有特色。如何利用聯合國推動地質公園的理念,將地方特有的地景,做為觀光旅遊的資源,發展生態觀光,也作為在地發展的基礎,是形成永續發展並造福馬祖方法之一。
馬祖列島位於台灣西北方的台灣海峽上,由南竿、北竿、東莒、西莒、東引、亮島、高登、大坵、小坵及許多無人島嶼組成。因距離中國大陸福建的閩江口僅54海里,過去即被譽為上天灑在閩江口的一串珍珠。馬祖列島大部份是由花崗岩、閃長岩組成,歷經千萬年的海浪侵蝕以及風化作用,呈現多樣化的地質景觀。包括壯闊的險崖峭壁及海蝕溝,層次分明的節理,彰顯波濤錘鍊的海蝕門、顯礁、海蝕洞等,在馬祖各島到處可見。
地質公園在國際上是對旅遊品質保證的品牌,透過地質公園的推動可以讓更多人認識馬祖地景之美,並彰顯地質公園的在地價值。若能藉由地質公園的知識領域及生態旅遊的概念,除了創造出經濟效益,使地方受惠外,亦可促使地方主動投入當地生態及人文資源的保育與維護工作,使得珍貴的資源完整保存,提供馬祖居民得以永續地與這塊土地共榮共存,開創新的產業契機。
馬祖地區原有的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是具有一定資源價值與意義的。過去,由於馬祖長期的軍事管制,一般的學術調查活動難及於海岸地形等各種景觀,直到戰地政務時代走入歷史,才有機會窺知馬祖地形的全貌,並透過踏查研究將馬祖地質地形之美呈現在世人面前。在永續概念的蓬勃發展下,國人越來越重視自然地景的認識及保育。馬祖地質公園的環境教育,需由馬祖地方紮根、從孩子的教育著手、以社區在地的力量共同推動。現在,馬祖朝著設立地質公園的目標前進,不論是在地景保育觀點或地方永續發展的策略中,都是馬祖不斷求進步發展的重要指標。
社論/推動地質公園 是馬祖進步發展的重要指標
- 2018-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