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以全方位思考推動基礎建設

  • 2018-03-06
 馬祖致力發展觀光,每一個地方都是觀光遊客可能到達之處,我們的建設不論是大是小,都要以更嚴謹的心態來面對,除了必須能掌握時代的脈動與環境的變遷,在規劃過程中,要儘量做周延的考量,解決地方當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顧及地方永續發展的需求,從觀念的建立到營建管理,全方位來思考。
 馬祖地區自解嚴回歸自治以來,鄉村基礎建設經費不斷挹注,村容景觀也已大幅改善,但在建設的過程中,不難發現有些規劃並不符合實際需求,或是與整體環境基調不搭。各項工程的規劃與施作,若能在發包施工前廣徵各界意見,成果就更能貼近民意。
 地區的大多數建設經費來自中央補助,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建設經費,若不能用心規劃落實,就是浪費公帑。小建設往往可以看出機關首長單位主管的用心與否,高度依賴顧問公司的做法應設法改善,要多廣徵各界意見,讓民意參與其中,並且要具有基本的美學素養,避免突兀的規劃建設與整體景觀格格不入。
 此外,由於各政府單位執行劃分標準不一,辦理建設時,大抵依據本身權責及職掌,研擬實施計畫,欠缺溝通聯繫,造成各級政府及單位彼此不清楚對方的計畫或進度,因而無完整周邊配套管理,有時還發生這個月鋪馬路,下個月開挖抽換水管等浪費情形。在缺乏整體規劃情形下,各單位各自為政,欠缺溝通聯繫,不但造成浪費,也無法切合居民的永續需求。
 早期的基層建設,主要在改善公共基本設施,後來因應時代多元化的變化與居民的需求,逐漸涵蓋生產外的生活、生態等的目標。基礎建設規劃不應只是著重「由上而下」或「專家規劃」的方式,而應該採行「由下而上」與「由上而下」兩者並重,透過基層建設的民主化過程,如舉辦居民說明會,鼓舞村民的熱情,凝聚其對地方的共識,引導基礎工程符合民眾的真正需求。
 當今政府財政困難,中央對基層建設的補助,也減少許多,在此情況下,基層建設更必須在有限的經費下,基於地域特色,考量在地民眾的需要,以發揮其最大的效能。因此,即使是一項小工程,都必須在整體規劃的範疇下,有計畫、有秩序、不浪費、不破壞的原則下,同時考量生活、生產與生態,以切合居民的永續需求,加強公共設施服務,提高地方的生活環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