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多處地區近期空污嚴重,空氣污染是影響健康的主要環境風險之一,室內及室外空氣污染會對呼吸道產生危害,包括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對於癌症及心血管疾病也有強烈關聯性,對人體健康造成各種影響。
眾多空氣污染物,其中漂浮在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物稱為懸浮微粒,統稱PM,含有粗及細懸浮微粒,對健康影響大於其他任何污染物,其主要成分為硫酸鹽、硝酸鹽、氨、氯化鈉、黑碳、礦物粉塵和水,並包括懸浮於空氣中有機和無機物固體和液體的複雜混合物。
PM粒徑大小有別,小於或等於2.5微米(μm)的粒子,就稱為PM2.5,通稱細懸浮微粒,非常微細可穿透肺部氣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其來源包括自然來源,如火山爆發、森林大火、風化岩石,及人類活動來源,如火力發電廠、石化工廠、一般工廠燃燒不完全所產生。長期暴露可引發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以及增加肺癌的危險,而敏感性族群會受到更大的危害。
為維護國人健康,行政院積極推動PM2.5減量,民國106年通過空氣污染防治策略,採取14項措施多管齊下,改善工業、移動及其他污染源,並以104年底做為比較基準,將短中期目標設定在108年底,力求在2年半之內,PM2.5年平均濃度改善率達18.2%,改善空氣品質。
面對空氣污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預防PM2.5顯得日益重要,若戶外空氣品質不良時,配戴口罩是減少危害最簡單的方法,可使用N95口罩,具有良好過濾與吸附效果,回到室內時要洗手洗臉、清潔鼻腔,同時應減少出門降低暴露風險,室內可搭配空氣清淨機來淨化空氣。此外,日常生活作息應規律,多運用自行車及步行,適當運動維持身體健康狀態,尤其是老人及兒童,或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提升自我免疫力。
PM2.5減量需要大家通力合作,生活中可減少食用油炸、燒烤食物,減少環境污染。衣服購買天然纖維材料或環保服飾,選擇水溶性乾洗店家。住家多種植綠色植栽、節約用電、少吸菸。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車輛廢氣排放及能源消耗量。透過學校及家庭教育教導孩子如何減量,減少紙張浪費及使用再生紙。祭祀不燒金紙,以白米、鮮花素果等取代,減少民俗活動燃放炮竹,以降低PM2.5排放。對抗PM2.5,讓我們從食、衣、住、行、育、樂開始行動,一起保護健康愛地球。
社論/環保愛護環境 攜手對抗PM2.5
- 2018-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