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廣文化資產防災,連江縣政府文化處首度舉辦文化資產防災演練暨研習課程。文資防救災的程序和一般防救災程序不同,只有透過防災演練,才能讓第一線消防人員熟悉文資救災的特性。建立完備、永續經營之有形文化資產防災體系,降低馬祖有形文化資產受災機率,以及萬一災害發生後能控管災情,實須受到政府及社會大眾的重視。
面對文化資產火災、颱風、地震等人為與自然災害致災因子,文化部已研擬有形文化資產防災守護方案,積極從「建置防災整備機制」、「推動防災科技整合」與「深化文資守護網絡」等三面向著手,全面提升文化資產防災能力。
首先,建置防災整備機制面,重點工作包括成立古蹟歷史建築分區專業服務中心、補助縣市政府建置古蹟歷史建築防災設備計畫、辦理防災教育訓練課程及實務防災演練、建立文資受損緊急通報機制與內政部消防署合作推動文資防災業務。
其次,推動防災科技整合面向,包括設立防災警示功能模組、推動文資保存監測計畫、與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合作建構古蹟震損分析模式與補強評估機制,以及與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合作推動文資防災科技應用。
再者,深化文資守護網絡面向工作推動,則已召開文資防災對策會議匯集各方意見,後續結合文資守護與社區營造工作,並規劃於每年9月古蹟日擴展為文資防災月活動,以提升全民文資防災意識。希冀透過守護方案推動,降低各項人為疏失的災害及因應未來日益劇烈的氣候變遷的挑戰,守護國家無可替代的重要文化資產。
馬祖地區的文化資產,不論是古蹟、歷史建築、聚落、遺址、民俗及有關文物、古物等,在類型的多元性、保存的真實性與價值的獨特性等層面,有其不可取代的重要性。近年來,常可見到國內有形文化資產因風災、祝融等自然或人為災害受到損害,並引起社會大眾的注意,即是對於文化資產防災及相關日常維護的一種警訊。
文化資產建築年代久遠,古蹟、歷史建築等建築類文資面臨火災的威脅最大,一旦發生常造成嚴重的毀損。若透過人為管理機制、防災演練及硬體防災性能的提升等,可降低火災發生並減少損害。人人都是文資守護者,如果社區居民能夠建立起區域聯防概念,展現防災「自助」、「共助」及「公助」程序,才是永續保存文化資產的最大力量。
社論/強化文化資產防救災機制 守護馬祖文化資產
- 2018-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