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將教師甄試視為滋潤杏壇人才的后土

  • 2018-03-23
 隨著夏天到來,又到了年度教師甄試應考的時候,成為諸多教育先進們一年一度的大事,儘管是個繁冗的過程,且也充滿高度的變數和未知數,結果幾家歡樂幾家愁,卻也是給予有志從事作育英才者一記砥礪心智成長的機會。
 眾所皆知,受少子化現象的衝擊,每年各縣市釋出的教師需求名額逐年遞減,但仍有成千上萬的考生想擠破甄試窄門搶得正式教職的一席地位,在僧多粥少的困窘下,無奈只好拎著一卡行李箱全台走透透的巡迴應考,從都市到鄉村、平地到山地、本島到離島,那兒有缺額就往哪裡去。幾趟下來旅費的支出不打緊,心理的疲憊與過程的精神煎熬更甚比王寶釧苦守寒窯,幸運者一至兩年即可順利金榜,但更常見十年寒窗無人知的辛酸,讓許多考生直呼太折磨人,應修改招募方式。
 的確,當前的師資甄試過程不若以往,辛酸與苦楚為外界所不知,但揆諸當前的公職考試,幾乎樣樣錄取率均偏低,不論高普考、司法特考、公營事業考試等等,均是場精神與體力的拉力賽,尚非教師甄試獨特現象。再者,不論何種類科的教師,進入杏壇後都會有面臨種種學生問題的可能性,舉凡班級經營、學生人際關係、升學課業輔導、乃至性別關係等,其面對的壓力沉重性與複雜性並不亞於考試過程;倘若面對自身可控制的「努力以赴」變項都無法掌握與處理,如何叫人信服其有足夠能力處理校園變化萬千的事物。
 當前司法為人詬病的「恐龍法官」原因之一即在於通過特考就分發審案,但囿於缺乏實際社會的歷練洗禮,致產出與社會落差的決定,因而有論者提議在法官資格任用上進行調整。同樣的道理,甄試過程中雖辛苦,但往好處想,卻也是訓練自我抗壓性的良劑,讓自己經歷一段人生的高低波峰,從中懂得如何調適與轉換心境,這些磨練在在都是日後為人師表的重要養分,因為有過這段的體會,更懂得如何以高處的視角來面對不按牌理出牌的校園大小事。從反面來說,設若一位新進教師是一帆風順,未曾歷經過任何抗壓性的挑戰,要外界完全信服能有效輔導學生,相信仍有相當的困難度。
 我們很高興每年有許多新生力軍從台灣各地來馬祖應試教師職位,意味著能透過新血的注入不斷讓校園保持新鮮感與充沛活動力。儘管結果未必如所有考生之願,但也請相信,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堅持理想,必能有璀璨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