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視社區培力 打造幸福社區

  • 2018-03-25
 近年來,對於地方社區組織的培力,開始受到政府、民間及學界所重視,期待藉著各種不同的教學、觀摩、研習等計畫,讓社區組織的幹部培力增能。每個社區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專長,由公部門來協助社區適性發展,提供多元整合性服務,並能透過社區組織成員的互動,集思廣益,透過學習培養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藉由共同合作來面對環境的改變,並能塑造與實現社區願景,造福社區鄉親,進而提升社區居民的生活品質,讓自己居住的社區變得更美好。
 為號召更多的個人與團體投入社區營造的行列,加強社區營造、社區自治、公民社會理念的宣導,近年來公部門推出許多社區營造訓練課程。目標在使受訓者於知識上了解社區自主性、社區凝聚力、公民意識、社區互助的重要,在技術上了解社區組織、社區計畫、社區行動的方式,進而在能力上,配合社區特性承受推動社區自治、安全、環保、文化、產業、福利等多元的營造工作。
 各社區所關心的議題包羅萬象,舉凡福利、衛生、環保、生態、教育、治安、防災等,透過多元培力,讓社區人士普遍瞭解這些問題對社區未來發展的影響,及社區個人成員都可參與問題解決,避免流於少數人或菁英式的社區決策及社區培力。
 社區與社區組織需具備那些能力,才使社區能夠發展,甚至讓社區能永續經營,關鍵在於社區本身能不斷的有能力找出並解決社區的問題,因社區會面臨內在與外部環境的改變,內部組織的改變可能使社區組織失去前進的方向與動力;外部環境的改變可能產生社區能力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在社區面對新的問題無法解決或面臨發展停頓或障礙時,就必需靠內部的覺醒、組織的改造,或外部能量的介入與協助,讓社區重啟動力,增強社區面對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社區培力指的就是這種由外而內的協助,最後的目標就是讓社區本身重燃戰力,繼續發展與經營。
 社區意識指心裡上的認同與融合,亦即居民認為這個地區是屬於他的,而他也是屬於這個社區的,在長時間在情感及行為的互動下,居民產生相似的態度及信念,並對其居住的地方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同時願意對社區事務的付出與關注,而形成個人與社區一種休戚與共的精神。社區的工作是需要長期耕耘及不斷補充能量的,如何透過互動及省思的方式,提升社區居民對居住環境的自覺,並使居民主動參與社區活動,知道自己具有改變生活環境的能力,以排除無力感,藉此促進個人對社區的參與,並付諸行動,積極參與社區活動,這條路是沒有盡頭的,還必須透過政府與民間緊密合作提供機會,讓社區民眾能慢慢建立共識,形成學習型組織,並重視社區的培力,希望塑造成永續經營的社區工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