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沒水可過的日子

  • 2018-03-28
 天下雜誌本期以缺水之島為封面故事,而內文中提到世界上第一個無水可用的城市即將誕生,位於南非的第二大都市開普敦,水庫的儲量僅餘四個多月,倘無法有效改善,今年七到九月就會沒水可用,市府已經表明等水庫水量降至13.5%以下,市府將停止供水,屆時全市居民要到兩百個供水處打水,每人每天限取25公升,更將配置荷槍實彈的警察在場看守。
 台灣人其實真的很樂觀,如同開普敦的缺水宣言般,台灣每隔一、兩年都會發生,政府更有三階段的限水政策,但似乎並沒有引起台灣人的恐慌,進而深刻思考為何多雨多水的台灣,幾個月沒下雨就要旱災,連下八個小時的大雨就會澇災。台灣的缺水甚至成為經濟發展的致命傷,台積電為自來水供應不穩定,隨時包養三百台水車待命,而其台南晶圓廠更有一半的水來自民生污水再回收,但即便如此經濟部仍然預估到2031年倘無新增水資源開發,台中、高雄、台南將嚴重缺水,台灣脆弱的水電供應鏈問題已然成為韓國攻擊台灣的要害。
 台灣的降雨量其實高居已開發國家第一,用降雨不足當作缺水的理由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台灣最重要的問題是留不住水,台灣人幾乎是自己將自己打造成缺水之島,全台計十八座水庫中,有六座淤了三分之一的砂,加上老舊的自來水輸運管線問題,台灣自來水問題已到病如膏肓的階段,但截至目前為止政府尚無法提出有效作為,連增加水費都成為政治角力的犧牲品。
 天下雜誌幾個月來調查石門水庫,發現水庫集水區短短一兩年蓋了一百多個露營區,原住民千辛萬苦爭取的原住民保留地,卻輕而易舉的破壞開發,然後賣或租給平地人,讓原本應該限制開發的水源保護區土地破壞殆盡,出現一堆露營區及生薑田。當然最令人生氣的還是政府的不作為,幾年來巡守志工舉發近七百件的水土破壞違規事件,最後卻有九成就地合法,遇見山崩土石流就要求盡速開通道路,其實土石流其來有自,從政府到民眾都是台灣缺水的元凶。
 馬祖是台灣的離島,這幾年相對於台灣的缺水重症,馬祖因為海淡廠的完工,頗為遊刃有餘,也讓馬祖在水電政策上缺了危機意識,但馬祖目前七成供水仰賴海淡廠,海淡水是一項完全違背環保的作法,是高度用電的產物,要產生海淡水的同時,馬祖同時必須犧牲用電的代價,也因此海淡水的供應同時也被用電供應所箝制。
 馬祖的水庫淤積的情況同樣嚴重,自八十五年之後沒有積極清淤,而近兩年開始有小範圍的清淤進行,惟都無法有效地整體提高水庫蓄水量,馬祖沒有台灣的集水區嚴重開發問題,因此清淤勢在必行,水庫的容納量也能有效蓄積海淡多餘產能,水庫一旦可以發揮功能,就能降低仰賴海淡水,提高用水周轉率。
 借鏡日本最大水庫琵琶湖的流域營造,除了多管齊下的水庫清淤工程,更同步進行防淤工程,但水利工程畢竟只是治標,日本透過共生集水區的概念,不斷對民眾進行再教育;正如同馬祖正進行的戰地文化保存或者是地質公園般的社區共識推動,我們要喝的水自然由我們保護,為了馬祖這塊土地的永續發展,水與電都是我們必須嚴正對待的政策,否則奢談未來觀光或產業發展,畢竟誰也不想嘗試沒水過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