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環境的維護必須仰賴彼此的深耕努力

  • 2018-03-30
 天下雜誌曾指出,台灣離島淪為中國垃圾場。沙灘與海岸是馬祖觀光重要的資產,這項無比的海洋資源為我們最大的驕傲,但也因為潮汐帶來的垃圾成為最刺痛的沉痾,在美麗的家園烙下一記環境保護的呼喚。
 細細端詳馬祖海岸每年成堆的垃圾,最大宗來源不外乎是塑膠類製品,堵塞岸口的流水,引發許多病媒蚊孳生。塑膠品積累所產生的問題不單只是美觀,至為可怕之處,在於經過陽光曝曬後易分裂成細瑣碎片的塑膠粒,且本身不會被生物分解,容易散落入各海洋與石縫間,成為「微塑膠」(microplastic)。被塑膠污染侵襲後的沙灘岸口,除了衝擊遊客安全與船舶航行,更容易致使海鳥、動物、魚類等生物的誤食,將毒素吃進食物鏈,影響鄉親餐桌上的海鮮佳餚健康安全。
 為維護我們潔淨海岸,所有軍民儘管不定期的呼朋引伴共同參與淨灘活動,但單賴清潔環境仍尚嫌不足,還必須有灌注更多的環保思維,將對生態的關懷嵌入生活。淨灘活動固然是項愛護地球、環保維護的工作,但這項努力僅是治標,年復一年仍無法降低垃圾的積累,往往讓許多百姓們大嘆三聲無奈。雖然我們知道,馬祖因地理位置及季風的影響,容易在海邊滯留許多廢棄物,但也因為這般的困境,要更懂得綠色生活的意義,並靠大家的努力共同實現,合力扭轉負面形象。
 淨灘最大的意義,除了在發現與清理海洋廢棄物,最重要就是在傳達保護海洋的理念,共同為維護島嶼環境平衡貢獻一分心力。鄉親們應改變生活習慣,減少對拋棄式塑膠製品的依賴,多使用重複性環保製品,並澈底進行垃圾分類與資源回收,降低這帶來生活方便卻造成諸多不便的塑膠對我們的影響。公部門在發展觀光之餘,應多編列預算在環保治理工程上,深入研謀對策與改善;沒有完善的生態維護,縱令有再便捷的交通也無法吸引遊客的回訪,只會讓想像與現實有著更大差異。
 荒野保護協會曾指出,石器時代、青銅器時代、鐵器時代、金屬器時代,這是人類文明器物發展的歷史脈絡,然而,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很可能被稱做「塑膠時代」。僅管每個人所能貢獻的能力相當有限,但只要願意一點一滴的舉手之勞,相信必能找回我們的青山與綠水,讓土地不再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