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清明掃墓 慎防火災發生

  • 2018-04-03
 清明節是全球華人祭祀祖先的日子,中國人強調「百善孝為先」,這種「孝道」思維正是清明祭祖習俗得以流傳千年、歷久不衰的主因。每逢清明佳節,無論在世界哪個角落,只要是有華人的地方,就會有清明祭祖的活動,掃墓祭祖就是一種孝道的表現,並藉此表達對祖先的懷念。
 慎終追遠是我國傳統美德,清明掃墓更是重要的活動之一,然而由於人們一時的疏忽,在墓地燒香燒紙箔、或清理雜草時火苗未澈底熄滅,造成火災的情形時有所聞。民眾依照傳統祭祖習俗,常會以焚燒紙錢、香枝的方式來祭拜及緬懷祖先,但焚燒過程產生的空氣污染物,包括二氧化碳、細懸浮微粒(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多環芳香烴等有害空氣污染物,不但會影響人體健康及空氣品質,更因以往民眾掃墓時,整理墓園焚燒雜草或燃燒紙錢造成周邊雜草、廢棄物燃燒等情形,稍有不慎即釀成火災,影響公共安全。
 所謂「星星之火,足以燎原。」呼籲鄉親在祭祖的同時,也要特別注意火源的管制,避免造成不幸。此外,採行較環保的祭拜方式,同樣可表達對先祖的尊敬與追思。現今許多民眾也開始響應「少燒紙錢、少燒香」,意識到與其花錢焚燒紙錢又造成空氣污染,不如將購買紙錢的費用直接進行實質有助益的慈善活動,將功德發揮於民間,或改以鮮花、素果等其他祭品祭拜,並可將祭品捐給寺廟、弱勢團體或是自行食用。不管是隆重的祭祀儀式,還是一束菊花、一個鞠躬、幾許默哀、良久靜思,都同樣是表達生者對逝者的追憶與祭奠。
 目前,地區的掃墓方式,大抵集中在各鄉的公墓區裡,相關的安全較無顧慮,但仍應記得不任意燃燒雜草、不要讓冥紙飛揚、不隨意丟菸蒂、不燃放爆竹煙火、記得撲滅餘燼及記得收拾垃圾等「四不二記得」原則,以減少災害發生。燃燒冥紙前記得提水備用,離開前務必熄滅餘燼,避免餘火復燃釀成林野火災,並收拾現場垃圾,共同維護環境整潔,減少山林火災的發生,共同保護美麗家園。
 總之,清明節傳統上是紀念親人的日子,掃墓祭祖維繫「慎終追遠」的傳統是絕對必要的,切記,掃墓時不任意燃燒雜草、不讓冥紙飛揚、不燃放爆竹煙火,並撲滅餘燼及記得收拾垃圾,注意防火及整潔環保,才不失清明節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