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人民的小事 政府的大問題

  • 2018-04-18
 澎湖近日再爆垃圾危機,原先委由高雄市協助處理,但卻因為日前高市中區資源回收場火警,加重其他三廠負擔,因此緊急通知澎湖暫時停運,而偏逢澎湖旅遊旺季及大量海漂垃圾湧至,每日至少50至80噸垃圾的快速累積,縣府緊急連繫嘉義與屏東縣伸出援手處理,由於金馬澎都是委託本島縣市代為處理,唇亡齒寒的道理大家都懂,馬祖也必須提高危機意識,避免垃圾無處運窘境發生,而這件人民小事,倘未能妥善解決絕對會成為政府的大問題。
 過去幾年,縣市間的垃圾大戰經常上演,甚至連同一縣市的不同鄉鎮都出現政策不同調,雲林、南投與金門都曾經發生垃圾無處可去的慘況,也因此縣市又開始出現自己的垃圾自己燒的聲音,澎湖在去年也再提焚化爐興建計畫,興建場址預計將落在湖西鄉,總經費大約八億,未來日處理量可達一百噸,環保署還寄予厚望未來可以同步處理金馬的垃圾,不過湖西鄉在地已傳出抗議聲音,能否順利興建還是未知數。
 早期台灣都還是使用掩埋場來做垃圾的最終處理,一直到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火災,促使政府決定興建垃圾焚化爐,郝龍斌擔任環保署長期間,更提出一縣市一焚化爐政策,當時規劃台灣會有36座,但因垃圾減量宣導有成,加上興建焚化爐伴隨而來的抗議聲不斷,焚化爐興建政策喊卡。馬祖則是興建完成,卻因垃圾量有限,焚化爐營運成本過高而直接停用,北竿也有蓋好的掩埋場棄置不用淪為廢棄車堆積處,到今天為止我們尚不知停用是否正確,但如果有一天垃圾送不出去,馬祖會不會又重新思考自己的垃圾果然要自己燒。
 沒有焚化爐的縣市淪為二級縣市,求神拜佛哭爹喊娘的求別人幫忙收垃圾,雖然按照環保署計算,各縣市焚化爐總量未滿,應有餘裕協助處理他縣市垃圾,但實際上幾乎沒有縣市是樂於代燒外縣市垃圾的,以金門為例,除要面對動輒調漲的垃圾處理費,高雄市開出的條件就是,每處理一公噸垃圾就要回運1.76公噸的底渣;台北市亦同,柯市長更直言救急不救窮,不常態性代燒外縣市垃圾。
 馬祖直至目前為止,尚未發生過垃圾無處運的窘境,這也要感謝好鄰居基隆的大力協助,去年基隆焚化廠還因為協助馬祖焚化垃圾,為跨域處理建立典範,獲得環保署頒發優等類垃圾焚化廠,但這也未必是永久的,縣市態度總是因人或政治而發生改變。
 「廢棄物清理法」已於2017年1月18日修訂,授權環保署於必要時得統一調度使用現有廢棄物清除處理設施,被調度者不得拒絕,短期來看在環保署制定統一調度辦法後,離島垃圾問題或可暫時解除,但長期來說,金、馬、澎三島縣仍應嚴肅面對垃圾處理議題。
 離島垃圾議題,涉及環境倫理與政府對離島的定位,政府除要求民眾落實環保外,如何提出完整對策通盤解決離島垃圾問題方是重點,金、馬、澎均定位為永續發展的生態旅遊之島,垃圾處理絕對是永續發展必須審慎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