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翻轉粉紅泡泡與藍色憂鬱的歧異

  • 2018-04-27
 隨著人權進步與國際趨勢的開放,社會已由兩性觀念轉為多元性別概念(包括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或是跨性別者),強調彼此間在政治、經濟、社會和家庭中應受到平等對待,反對性別歧視某一方,並成為進步的象徵。
 「男主外、女主內」、「男性理智、女性情緒化」、「男性工作能力強、女性弱不禁風」等刻板印象是早先社會對於男女性的偏見。近年國內性別平等的相關規定迫使許多過往職場上諸多對於女性不友善與非人性化對待的措施澈底滌除,讓渠等不致在生理上的歧異而給予差別對待。但性別平等內蘊講求的除了善待女性外,更不能忽視其他性別的保護與照顧,致使出現過度偏頗或產生另類不平等。
 舉凡嬰孩的照護,儘管印象中媽媽是主要的角色,但並非全為母親或女性方能為之,父方或是雄性者亦能協助授乳及各項的護理;但詭異的是,許多公共場所的哺乳室多設立於女性廁所內,縱令係獨立設置者,亦有在門上書名「男賓止步」,把男性拒於門外,不啻是種性別上的偏見。再如職場上男性辦理育嬰留職停薪、家庭照顧假等都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而影響考績與升遷,認為係女性專屬權利,男性就該挹注時間與心力於工作崗位。但事實上,家庭的照顧是雙親共同的責任與權利,不該側重於單一性別,方能落實性別主流化的遠景。
 聯合國開發計畫署認為性別不平等是阻礙人類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遂創編性別不平等指數(GII,Gender Inequality Index),從女性的「生殖健康」、「賦權」與「勞動市場」等三個面向,來衡量一個國家因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人類發展損失。該指數介於0至1之間,當值愈接近0,表示該國發展潛能因性別不平等所造成的損失愈低。儘管台灣在世界的排名名列前茅,意味著女性權利與社會意識的逐日抬頭,但仍不能忽視性別平等的實質意義,尚須兼顧各性別的權益,方不顧此失彼;誠如2015年《經濟學人》的社論曾提及,男人在職場上也可能會是性別歧視的「受害者」,尤其是富裕國家藍領階層男性所面臨挑戰可能比女性來得更嚴峻。
 性別平等的觀念是摸不到也聞不著,但卻是攸關地區進步與發展的無形軟實力。我們在設計與規劃每項活動前,都必須從多元性別的角度來思考,不致傷害任何一方的幸福,並保障權益不被損害與影響,才能讓發展的利基越來越寬廣,讓我們的驕傲昂揚在湛藍天空與海洋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