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推廣養殖為漁民另謀出路

  • 2018-04-28
 多年前在政策的配合下,馬祖大量興建漁工船隻並引進大陸及外籍漁工,當年看似欣欣向榮的漁撈行業在最近兩年出現急遽變化,漁工船因不敵虧損累累紛紛賤價求售,這表示海裡的資源在大家都過度捕撈的前提下提前面臨枯竭命運。海裡捕不到魚已然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傳統捕撈將成為歷史,但漁民生計不能停,而馬祖朝養殖產業發展似乎已是唯一可變之路。善用馬祖水域的高生產力,結合大陸的養殖能量與技術市場,或可為馬祖漁民另謀生計出路。
 面對海洋資源枯竭的現實,政府應思考如何為漁民謀生計,在產業轉型的過程中要因勢利導,如今馬祖海域不敵全球漁源枯竭的巨大影響力,漁民再不未雨綢繆恐直接衝擊生計。漁源枯竭其來有自,早在十多年前聯合國的調查報告就指出,在2025年前人類可能面臨無魚可吃的命運,甚至可能再提前,全因市場需求倍增導致過度捕撈而形成的惡性循環,就連中國這個漁業大國都不得不承認全年漁獲大幅下降的事實。
 仰賴養殖產業獲得蛋白質是未來市場的主流,馬祖海域具高生產力特質,這與閩江有極大關連,豐含營養鹽的海域最適合推廣養殖產業,不管養魚養貝,不僅長得快也長得好,這就是我們的優勢利基。與馬祖臨近的大陸福建省是中國的養殖大省,不管是技術還是能量都超越馬祖甚多,佔地利之便可以為馬祖推廣養殖提供龐大資源。兩岸之間漁業交流至今尚未觸及資源共享階段,台灣養殖技術不輸大陸,但人力與土地資源和市場卻相距甚遠,未來在兩岸關係轉變的過程中,漁業很可能成為標的項目之一,不論政策還是實務的分合都會直接影響到馬祖的相關產業發展。
 馬祖地區海域適合發展水產養殖,而與馬祖一水之隔的大陸連江縣,亦是中國大陸水產養殖大縣。但是馬祖漁民缺乏養殖專業與經驗,至今水產養殖產業未能成功發展,地方政府已然意識到這個趨勢,各島養殖海域開始規劃,比較欠缺的是整體的產銷通路與計畫,接下來應該在政策面尋求突破,全面深入檢討馬祖漁業發展問題,包含馬祖最缺的養殖漁工和技術問題,兩岸三地之間的合作才是成功的關鍵。
 中天電視日前針對台灣漁業發展做了深入的調查報告,海裡捕不到魚是所有漁民「不願面對的真相」,台灣很多漁港開始推動轉型,社會各階層對於海洋資源運用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人類對食物的需求是相同的,海洋是人類生存所需蛋白質的重要來源,而如今能夠滿足大量市場需求的也只有養殖這個區塊。對馬祖漁民而言,面對「捕嘸魚」困境,更不能坐以待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