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過度沉迷3C產品  才能真正地享受文明

  • 2018-04-29
 滑手機、3C用品的黏著度高、社群媒體使用度頻繁,已成了現代人生活的寫照。在臨床發現有愈來愈多青少年罹患黃斑部病變,推估是原本的近視度數加深、再加上過度使用3C產品所致。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卻不被科技無形綁架,不只孩子,也是成人需要多留意的。
 不久前,知名訂房網Hotels.com據新行動裝置旅遊調查,顯示國人在旅遊途中,手機成癮的程度僅次於泰國及南韓旅客,高居全球第三名;有高達四分之一的台灣旅客表示,如手機在旅途中沒電,會比錢包被偷或錯過班機,來得更讓人焦慮;超過三成的國人承認,如旅行時沒有攜帶手機,旅行的意義和感覺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根據國發會調查顯示,國人每天滑手機時間平均是三小時二十一分鐘,較前一年增加二十二分鐘,創自此調查以來新高值;如擴大範圍到3C,則國人使用的總時數更高達八點七小時;且六成以上屬於「多螢人」,就是同時擁有並使用多個3C產品,如手機、平板和電腦等。此外,據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調查統計,台灣每人平均擁有四個社群帳號,十二歲的小學生到五十五歲以上的中高齡族群,超過九成都有臉書帳號;使用LINE通訊軟體的平均是百分之八十七點一;除了五十五歲以上的樂齡族六成使用LINE之外,其餘各年齡層的使用者皆高達八成以上。
 現代人3C不離手、長時間待在社群媒體上,與家人朋友真實相處的時間,卻大為減少。「親子時間不足」已是許多家長共同的煩惱。台灣曾經發起「爸爸回家吃晚飯」的社會運動,那時正是台灣經濟起飛時期,許多父親都因忙於「拚經濟」,而無瑕顧及家庭;時至今日,會忙到沒時間跟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恐怕已經不只是爸爸或媽媽了,家有兒童、青少年,會發現孩子常常比父母還忙,要湊在一起吃頓飯,實在很不容易。更有甚者,即使同坐一室,家人可能人手一機,不是手機就是平板或電腦,彼此之間有事要溝通卻不實際對話,而是透過發LINE或上臉書傳訊息。這樣家庭生活樣態,已愈來愈普遍。
 現代人對3C產品不離身,長時間上班看著電腦螢幕,即使上廁所,通勤,睡前手機也不離手。不但影響個人的精神狀態,如讓人無法專注,對人際關係和國家經濟生產力,都造成傷害。應養成自我覺察的習慣,一旦發現自己的生活已經被科技產品「綁架」,就要想辦法擺脫對手機、3C的依賴。否則我們將會失去與人進行實質互動的能力、賠上寶貴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