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海域也該考慮休漁了

  • 2018-05-05
 5月1日起中國大陸黃海、東海、南海同步進入伏季休漁,這項制度自1995年開始實施,今年邁入第24個年頭。伏季休漁是生態永續經營的必要手段,馬祖的海洋資源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若再不實施積極復育手段,一魚難捕的困境可能提前來臨。
 中國大陸行之有年的伏季休漁是為緩解過多漁船和過大捕撈強度對漁業資源造成的巨大壓力,遏制海洋漁業資源衰退勢頭,由漁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的保護漁業資源的一種制度。休漁規定在每年的一定時間、一定水域不得從事捕撈作業。因該制度所確定的休漁時間處於每年的三伏季節,所以又稱伏季休漁。
 夏季是海洋主要經濟魚類繁育和幼魚生長的重要時期,選擇在這段時間休漁是對海洋生態復育有正面積極的作用,中國已實施長達20多年的伏季休漁制度,雖然這項措施仍不敵漁法精進以及過度捕撈造成的全球性漁源枯竭現象,但回頭想想若沒有休漁制度,資源枯竭的速度及廣度會加倍。生態專家至今仍認為減少捕撈是具體可行的復育措施,先進國家除了休漁之外另有更嚴格魚體限捕規範及罰則,其目的無非是減緩枯竭速度。
 台灣至今未有完整的休漁政策,只以消極的漁船收購為手段希望達到限漁目標,但必須配合產業轉型,而馬祖則從未有針對休漁進行評估討論,主要業界擔心休漁產生後續生計問題如何解套。中央政府該不該效法國外作法推動具體休漁措施,國內的學界有不同看法,但面對海洋資源枯竭的事實,不管政府與民間願不願意推休漁,這都是不得不面對的課題。
 馬祖四面環海,自古以來就是好漁場,但因臨近中國大陸,幾十年越界捕撈問題始終未解,再加上我國漁業政策並未落實限漁目標,在眾多掠食者爭相搶奪下,馬祖列島也提前看到漁資源消失的景象。現在出海捕魚已是一種風險極大的行業,經常入不敷出虧損累累,從近年來出售漁船增加就表示傳統漁業再度式微,此時推動休漁或許正是時機,若有相對的配套,漁民對休漁政策的接受度會高。而中國大陸在休漁補助這個區塊就做的十分澈底,協助漁民度過休漁季的生計。
 漁船過度捕撈一直是學者專家認定漁源枯竭的元兇,聯合國對漁源枯竭評估依現況發展至2025年海裡可能捕不到魚,這絕非危言聳聽,科學研究所提出的數據讓人不得不面對。不管是休漁補助還是獎勵漁船收購,其目的都是在減少捕魚行為對海洋生態造成的極大壓力。雖然有漁民戲稱,現在不用政府規定休漁,漁民因為捕不到魚已自行休漁,但休漁限漁還是越早推動、力道越大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