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人文精神讓觀光更貼近地氣

  • 2018-05-18
 大陸知名財經媒體人吳曉創設的「思想食堂」6月首次推出到台北7天6夜遊學行程,與單純觀光度假不同的是,標榜「聽美學大師蔣勳談詩、聽禪者林谷芳講茶、聽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講儒釋道」,儘管每人報名費要價近3萬元,依然造成滿團的熱絡,更有許多預約候補者等待。這些陸客來台不採走馬看花的行程,以心靈寧靜與充電的人文旅途為主,求得在思想上的多元映襯。
 日前,政府單位為彌縫陸客來台人數減少的缺口,投入許多資金補助國內旅遊市場,那兒缺旅客就補助那兒,期待藉由各項優惠挽回許久未見的人氣。不否認的,這些誘因確實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刺激,但當補助結束後,若無更深層的引力,勢必讓一切的低盪再回原狀,如過路財神般的虛幻。部分地區或為了趁人潮高峰時乘勝追擊,不斷複製興建各式各樣的「吊橋」、「教堂」、「老街」、「農莊」等,旅客的一窩蜂湧入看似輝煌,但除了打卡、拍照、與一陣陣的驚艷聲外,似乎難以有太多的深刻體悟與印象,如船過水無痕;當熱潮退燒後,一處又一處的蚊子館或廢墟就莫名的出現。
 國內的觀光業已經走到了極限,不外乎就是用低價或補助來攬客,但這些對於在地永續發展並無實質的幫助,終將使一切歸零。
 要使遊客源源不絕的來訪,最重要的就是找尋令人共鳴與感動的精神,用故事性協助深入體驗與明瞭在地文化,舉凡揮汗在大海中的牽罟,再創復興漁村,吸引外地人體會漁村文化的甜美與濃情,給與下一代了解先民生活型態背後真的精髓;又或是深入茶村從採茶、煮茶、品茶的過程中讓旅客完整認識特有的茶文化、茶農生活與茶製品等,讓一切的種種活動能與在地連結,才能激起更多的共鳴火花。
 我們的四鄉五島本質上就不是以旅客人數來取勝、更非用商業化來行銷,係採取深入品味、細細探察的慢活行程為主,再加上我們獨有的戰地、地中海風格,以及媽祖宗教的普光,更須將在地故事融入活動的規劃,讓外界真正對馬祖有深入而具體的了解,也才能確實把遊客留得住。我們過往的觀光多呈現吃吃喝喝、走馬看花、免稅購物的跳島行程,來匆匆、去匆匆的過程雖看似相當充實,驀然回首,除了紀念品外什麼也留不住。
 北疆近來開發的許多景點都相當的豔麗與新穎,獲得國內外的高度肯定;但在未來,我們或許該思考從人文精神的方面進一步來著手與規劃,把遊樂和文化結合起來,才能確實讓觀光貼近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