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政策的施行最主要的還是民眾的公德心,不要亂丟垃圾,還要記得垃圾分 類,這才最重要的。垃圾是一種現代文明的產物,物質生活愈進步,更衍生大量垃圾的產出,諸如用過的塑膠袋、保麗龍製品、廢鐵罐、玻璃瓶等。以上垃圾若未能做妥善處理,任意到處傾倒,或往山林坡地棄置,勢必破壞自然生態,造成二次公害,貽禍子孫萬萬年。
台灣許多地方過度開發,濫墾濫建,有些人更圖個人的方便,隨意丟棄土方與營業廢棄物。清潔隊、環保志工要完成責任區就很吃力、民眾能自掃門前雪就不錯,少有能力再清除眼光不見的雜草地、樹籬、山坡的垃圾。大雨一來,平日看不到的塑膠袋、瓶罐、保麗龍、看板和落葉,就先被沖浮出來,堵塞水溝蓋、卡壞抽水機,像在排水溝、疏洪道底下塞上塞子,讓住宅、都會區更易淹水。
看海洋環境污染、看排水溝堵塞淹水,「垃圾不落地」看似簡單,但絕對是最有效根絕環境污染的最源頭。做好「垃圾不落地」,是對個人的自律、對社會的公德、對環境的承諾,是愛生命、健康、財產、生活品質的基本作為,必須靠政府、社會把「垃圾不落地」的實務操作,當做願景工程和前瞻計畫來規劃、監督和實踐,帶領民眾回復海洋、山川、海岸、街道的美景,並減少淹水災情和損傷。
垃圾是一種人見人厭的東西,務必做好處理工作,才能擁有美好的生活環境。以前堆垃圾的地方,常常蟑螂滿地爬,蚊子、蒼蠅滿天飛,髒亂又很多臭酸味,但是從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後,這種情形已經很少見了。因此,垃圾不落地,一方面不僅可以改善城市之市容,重現整潔之面貌,另一方面這種清運方式,也易於與垃圾分類、資源回收等措施相互配合,亦節省了部份的清運資源、人力,並減少了街頭之髒亂點。
實施「垃圾不落地」政策已行之有年,希望民眾不要將垃圾棄置於戶外,等收垃圾的時間到時再將垃圾拿出來丟棄,惟部份民眾公德心缺乏,隨意棄置垃圾。我們整體的經濟水準已達標準以上,環保問題更是要重視,我們都希望能把美好的環境留給下一代,能讓下一代看見清澈的河流、湛藍的海洋,那麼就從我們開始,進行垃圾減量、資源分類、回收,並建立資源回收體系,建立緊密的鄰里網絡,配合有效而澈底的行政措施,並做好垃圾最終處理的品質管制,如此才能真正擺脫垃圾的威脅,並將垃圾變成黃金,擁有乾淨的地球。
社論/垃圾不落地 人人受益
- 2018-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