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沒有政府的治理

  • 2018-05-28
 在社經結構開放與網路科技運用影響下,馬祖的公共資源權威配置模式在近三十年有重大的改變,其模式產生多次解組與重組,面對日趨複雜的社會環境,現在部分馬祖所遇到的問題,已經很難再單獨靠政府的力量來解決,需要用新的思維、新的模式,來解決新的問題。
 由美國知名學者羅森納(J Rosenau)編撰之《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 government)在1992年出版,該書倡議「治理」(Governance)概念,認為目前全球政治的重心正從統治(government)走向治理(governance),從善政(good government)走向善治 (good governance) ,從由上而下的政府統治正走向多方互動的沒有政府的治理 。馬祖在全球化影響下,縣政工作也會和民族國家政府一樣,遇到羅森納所指涉的多元結構治理課題。
 過去在戰地政務時期,軍方控制了馬祖四鄉五島全部的資源配置權力,對一個中年的馬祖人而言,很習慣有一個強而有力的行政機關,認為政府應該能解決所有的問題;而戰地政務解除後,馬祖開始實施實質的地方自治,並且隨著駐軍不斷減少,馬祖的經濟不再完全依賴阿兵哥消費,軍方在馬祖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影響力逐漸退居第二線,但是仍有不少鄉親期望每年掌握數十億元公務預算的縣政府,能持續扮演過去戰地政務時期軍方無所不包、無所不能的角色。
 隨著網際網路、全球化等方面的科技、社會變革,一個良好的馬祖公共治理,有時無法僅靠縣政府的單一力量,而必須要與民間組織、駐馬機關、在台灣的其他縣市政府,甚至是全球各地的馬祖人來共同來完成。馬祖有些政策如果事前先和民間社團、社協溝通,政策可能更周全;有些政策政府自己推動,可能窒礙難行,但如果給社協執行,將事半功倍,其執行效果可能更可獲得鄉親認同;如果馬祖在地的問題,能以全球化來思考,可能問題就不再是問題,而有更好的解方。
 但另一方面,但是我們也需要認知,政府會失靈、市場會失靈,以公民社會為基礎的治理模式當然也可能會失靈,學者提出的治理理論雖有其優點,並不是所有馬祖的公共政策都能以多元機構來協力解決,政府仍然是全球治理模式下最重要的行動者之一,該政府承擔與課責的部分,政府仍須負起責任,依個案選擇最佳模式, 用真正解決問題來回應民眾的需求。
 政府已經越來越難用單獨行動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在新公共治理模式下,治理不是控制,而是需要協調,影響力不是來自強制命令,而是善用多方互動,期望在公私協力下,馬祖的公共服務與建設,將能有不一樣的思維與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