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在地老化從老人共餐做起

  • 2018-05-30
 地區近來在各村陸續推動老人共餐服務,欲取代過去的老人送餐服務,以山隴或鐵板為例,之前採辦理活動的方式進行,從數個月一次到一個月一次,未來也將持續朝常態性活動辦理,讓老人共餐成為社區老人交流的基礎,這也是推動在地老化政策的重要里程碑。
 其實馬祖老人送餐服務已經辦理多年,辦理方式是與地方餐館合作,再由替代役領餐並送餐;馬祖地區早期更有軍方單位照顧地區獨居老人,由阿兵哥打飯送便當,但獨食的老人經常沒有食慾,最後在冰箱堆積了一堆過期便當,隔天或晚間重複的加熱食用。
 在台灣老人數字不斷攀升之際,照顧老人相關政策已經成為各縣市政府必須優先推動的政策,以中央政府長照十年計畫2.0,就是希望建構完整的社區整體照顧模式,長照資源雖然分為A、B、C三種的級別,但實際上需要長照的老人還是少數,多數可以健康活動的老人,如何讓他們在地老化,社區扮演的角色就非常重要。
 推動老人共餐並非僅是溫飽的問題,根據學者專家表示,共餐有數項優點,首先是可以強迫老人走出家門,有的共餐機構還會在共餐前帶著做健身操,或共餐後設計許多活動,無形中讓老人家活動筋骨,更有益於健康。再來可以增加人際交流,降低失智機率,而且參加共餐的歡樂氣氛還有助於促進食慾和營養吸收。
 當然共餐還有省力、省錢的優點,自己開伙,要採買食材、清洗備料、蒸煮炒炸、刷鍋洗碗,這一連串動作,對老人家是不小的負擔,許多老人家為了省事,乾脆燉煮一鍋滷肉與滷味,連吃好幾天,或是兩小碟醬菜配三餐,根本無法營養均衡。目前共餐服務,有的單位提供中低收入或獨居老人免費,但即使自費,每餐的收費金額大多介於25-50之間,有的單位還採取自由奉獻方式,無論如何都比自炊經濟實惠。
 雙北積極推動老人共餐,但方式並不相同,台北市每年老人共餐預算1.7億餘元,每月實際參與共餐的老人約8800人,佔台北長者人口比率為2.04%;新北的老人共餐則完全不靠市府補助,而是鼓勵社區自辦,以「使用者付費」為原則,樣態多元,每月約13多萬人參加,占新北長者人口的27%。
 台灣社會高齡化的速度越來越快,與其用大型安養機構來處理長照問題,不如將長者照護回歸社區、建立具有情感連結的共餐據點,用群體照顧個人,才是有效率且人性的作法。柯文哲曾在他的臉書上PO文表示,老人共餐的意義,不單是請老人來一起吃飯,而是鼓勵老人走出家門,建立聯絡網,彼此互相關懷、互相照顧,久而久之,哪些長者沒有來用餐,他們還會主動關心,自成安全防護網。
 馬祖老人不少,獨居老人更不少,在關係網絡綿密的情況下,在地老化更為可行,無論是社協、村辦或是在地宮廟,都能成為共餐的據點,甚至可以邀請附近的學校加入,讓學生陪同老人用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雖然僅是一件用餐小事,卻是陪伴與關心的澈底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