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將生命教育融入課程 培育具靈性人格

  • 2018-06-01
 哈佛大學教育學院畢業生在畢業演講上發表《教育的意義是什麼?》感言,曾指出:「世世代代,我們明白知識的無窮力量,但是,不知為何,我們從來沒質疑過掌管知識大門鑰匙的人、信息的守護者們。」洵是,你我都有機會是知識傳播的角色,肩負對下一代教育的重要角色;但是否曾思考,究竟僅是將訊息灌輸出去,抑或是得以讓學子從中學習到訊息背後的意涵。
 舉例來說,中小學課程中不知從何時起,為了觀察生命週期的演化,就有養蠶寶寶的課程存在。許多家長為了滿足學生的好奇心與作業需求,會盡可能的協助購置與張羅桑葉等。一開始新鮮感猶在,孩子們泰半會認真飼養,廢寢忘食的照顧;但久而久之,當蠶兒一天天長大成蟲、食量變大,乃至於結繭成蛹又產下許多卵後,耐心也隨之遞減,任令自生自滅,甚至當垃圾丟棄。確實,在養育的過程中確實能看到生命週期的循環,對生物有更進一步了解,但除此之外,似乎少見得到更深層的教育意義存在。
 每一隻蠶寶寶都是一條生命,當成蛹產下的無數卵蛋也都有孵化出幼蟲的可能,這正是給予生命教育的機會。每條生命在萬物的締造下都有其意義性,也都該值得被尊敬與重視;當這些生物曾給予我們做為學習之教具時,是否也應該學習如何善待與妥適對待後續的發展,存懷感恩之心,習得生命的尊貴。如果課程上僅重視成績的多寡,未具體告知孩子該如何面對生命的意義,無疑是錯失一次又一次進行生命關懷與教育的契機。
 心理學家馬斯洛曾指出:「心若改變,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人生跟著改變」。一切的學習終離不開生命的核心,當孩子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理解能力時,在給予種種身教或言教時,必然無法無視於生命教育的重視,才能培育出具理性與感性的關懷,開闊內心的格局與厚度,讓人性化關懷的種子從根紮起。
 時代在變遷,我們在教育上的方法也得隨之變革。在課程設計或觀念灌輸時,除了告知應該如何的規範面外,更須進一步探討背後在生命啟發上有何建樹,以讓教育強化深度與廣度,增加知識的韌性,而非僅著眼於眼前的黑白是非,以培育全人的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