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方政府輔導之下,馬祖第一座海上箱網養殖場在北竿高登附近出現,雖然至今仍有半試驗性質,但這一步已為馬祖新興養殖開啟發展之門。馬祖位處閩江口,列島周邊海域水質經研究具高度營養鹽,是很適合推廣海水養殖的區域,然地形上無較封閉澳口是比較不利的,若能克服養殖設備可抵抗颱風侵襲,各種高經濟價值海魚的新興養殖前景可期。
全球海洋生態環境丕變,海洋生態資源再也不是傳統認知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台灣與馬祖四面環海,如何善待我們的海洋讓資源生生不息,是這一代重要的歷史責任。最近十年來馬祖海域因過度捕撈導致提前面臨漁源枯竭命運,當海裡捕不到魚時,唯一的出路只有人工養殖了。馬祖位於舟山群島漁場邊緣,不論是洄游性魚類或是底棲魚貝類,優質的生態地形與海水成分為馬祖孕育了生機無限的海域環境,各界應設法善用這片得天獨厚的天然資源,發展新興海洋產業,要讓這片祖先留下的海田生生不息。
近年來隨著鮮魚與高經濟海產需求量日增,價格也跟著水漲船高,早年馬祖最常見的石狗公現在行情一斤百元、石斑魚一斤千元、黃魚一斤萬元,高價的誘惑讓更多漁網具投入海中捕捉更少的魚,這種惡性的循環已到了無可回復的地步。臨近的中國大陸早已意識到這股趨勢,相關的水產養殖產業已風起雲湧,年產值更高達數千億人民幣之多。在可預見的未來,人類所需來自海中的高蛋白將由人工養殖取代傳統捕撈。
馬祖海域資源豐富,經由專家調查發現,海水成份、地理位置、海底礁岩地形等等都得天獨厚,不管是透過人工魚礁開放式養殖,還是先進的水中箱網養殖,都是可以嘗試的。但近十多年來因為過度捕撈造成的海底廢棄網具已形成生態威脅,應設法及早清理,未來生態復育才有可能實現。近年來馬祖漁民的海帶及淡菜養殖做的很成功,此類初級養殖若能精進推廣為高經濟魚類養殖,漁民的收益自然倍增,而北竿的箱網養殖就規劃黃魚養殖,待技術操作成熟之後,養殖種類可望多元化,產價自然也跟著水漲船高。
馬祖擁有得天獨厚的海洋地理條件,卻缺乏天時地利的願景規劃,其中地利之便是如何善加運用臨近中國大陸的養殖技術與人力,推動兩岸合作才有出路。日前兩岸共同推動海域增值放流,這種合作模式可透過法令的鬆綁加速落實,例如養殖漁工及技術交流的放寬等。隨著海大馬祖分部成立,未來馬祖在海洋資源運用與開發範疇將有更多學術與技術資源的挹注,然學術與實務結合才能形成產業,並進而帶動漁民生計發展之路。
社論/善用馬祖海域優勢 推廣新興養殖漁業
- 2018-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