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馬祖景觀社會

  • 2018-06-11
 法國思想家德博(Guy-Ernest Debord)在1967年出版《景觀社會》一書(La societe du spectacle),對後工業社會與資本主義結構提出當代批判,德博觀點的延伸或許可以做為我們常住馬祖的在地反思。
 景觀社會是「所有的直接存在,一切都轉化為一個表象」,也就是符號表象取代了真實社會生活,以德博的景觀社會觀點來看,在資本主義的傳播模式下,它自我生產了真實的異化世界,我們所認識的馬祖,在資本主義社會與大眾傳播環境下,是真實的馬祖嗎?還是一種被表象殖民的空間?
 在景觀社會中人與自然關係發生崩解斷裂,自然大地成為人們的消費仲介,例如在資本主義中,在大自然休息不是為了休息本質,而是因為休息之後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功利導向下,大地與休息成為一種現代社會的異化關係,以此觀點來說,就如同英國作家蘭德利(Charles Landry)所指出,「多數生活在城市的人,是出於需要,而非渴望」,我們住在馬祖是因為我們真的喜歡住在馬祖,還是因為工作賺錢、離島加級、考試分發等原因不得不住在馬祖?我們應要思考,這座島嶼對我們來說,是一種人與自然的關係,還是只是一種工具化、商品化的異化關係?
 對公部門來說,我們應要把馬祖的生活環境做得更好,著重「真實的馬祖」,而非「表象的馬祖」,要用真實的美好創造感動,而非模仿其他城市治理用美麗謊言堆疊的表象暫時迷惑,讓馬祖人「渴望」住在馬祖,而不是「需要」住在馬祖,不論老馬祖人或新馬祖人都樂居馬祖,愛上馬祖的生活。
 同時,近年我們積極發展觀光與推動各種建設,也應該要注意馬祖的本質,不能失去馬祖的真實原味,景觀社會的過度消費行銷,很容易將面具代替面容,透過大眾傳播造成一種「物化的世界觀」。觀光發展與行銷雖然重要,但我們更應該注意馬祖的真實面容,不能因追求利益極大化而破壞了馬祖原始樣貌。
 另外,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與影像時代的來臨,在馬祖的各種數位符號與意象,有時比現實更讓人相信是社會真實,在景觀社會中,除了切斷了原本與大地的聯繫,也異化了人與人的原始互動。網路數位符號只是一種工具,只是一種載體,過度信任網路社群,只會沉溺於「幻想的共同體」,蠟像再真,也不是真人,找回馬祖傳統人際互動關係,才能發現真正的馬祖真實。
 在景觀社會中我們要看見真實的馬祖,而非被表象所擄掠,一個真實而美好的馬祖,相信世世代代馬祖人都願意常住馬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