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載,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曾指出,「不管你是什麼大學畢業,你的畢業證書,我都只當作收款憑證,因為它能說明的,只是你的家庭為你讀書付過款,而並不能說明你有沒有讀過書。有時候學歷很高不一定把自己沈得下來做事情」。
隨著少子現象和經濟的衝擊,大學招不到學生已非新聞,近來諸多國內知名學府相繼出現學生數不足的情形,更有許多高中職學生規劃前往大陸求學進修,以取得更高更廣的出路。這些現象除反映了教育體制的罅隙,更意味著畢業證書已非競爭的唯一優勢,亦無法成為工作能力的同義詞,更不等於日後的成就,到頭來,不過就是一張學歷證明文件。
當前教育的本質除學業知識的培養,更繫於生活技能的養塑,以及道德意識的灌能。新聞上常見,眾多高學歷的高材生因缺乏足夠情緒商數,以及人格上的受壓抑,致使在情關上過不了,產生一幕又一幕的悲劇;又如當前的博士生滿街跑,不乏到世界各地喝過洋墨水者,但學業成就後卻無以謀到合適工作,鎮日渾渾噩噩的成為啃老族,甚至淪為街友者也不在少數。我們並非否定高學歷的價值,而是在這過程中若無法培養具生活韌性的棟樑,再多的文憑取得仍是枉然。
這般的社會現象不在指正孰是孰非,倒是給予我們一記警鐘,提醒在各級教育過程的內涵必須與時俱進。特別是在中小學及幼教的教育階段,要漸漸從以升學掛帥為主的成績主義,轉變到以全人發展扶植為理想的遠景,畢竟課業成績只是一個階段的學習參考值,無法有信度與效度的衡量一個人的臧否,更不代表往後的發展。但若人格培養是完善與周全的,深具高度的與社會共融能力,縱令面對人生的不順遂也相信必能快速地恢復再戰。
凡事存在不見得理想,但必定有其背後的結構。我們毋庸一味的怪教育大環境的欠妥適;反倒該思考,在對於孩子們有著偌大期望前,在這過程參與了多少,又付出努力了多少。倘若教育觀念與方式依然沿用傳統填鴨打罵的方式,缺乏用愛心與耐心來帶領嘗試生活上的一切,並給予包容的胸襟來接納與容忍,一切的結果依然只是在醜陋的淵藪中不斷循環,用這樣的方式教育他們的下一代。
給孩子的,不該只是那張平凡不過的畢業證書,而是協助打造能優游於社會的黃金入場券,能蹲得低、躍得高。
社論/畢業證書僅是收款憑證
- 2018-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