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輔導傳統漁業轉型 兼顧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育

  • 2018-06-17
 為復育馬祖漁業資源,以及確保馬祖漁民增收和漁業經濟健康發展,日前縣府、福州市海洋與漁業局及連江縣海洋與漁業局攜手進行魚苗放流,共放流300萬尾黑鯛,期盼藉由大規模增殖放流作業,達成海洋生態延續發展目標。
 馬祖沿海的漁業資源每況愈下是不爭的事實,馬祖地區的漁業,從早期的興盛到現在的沒落,漁民或愛釣魚的朋友,對海洋生態丕變,應有很深刻的感受,而且這種感受應是一年比一年強烈,我們一方面提倡限漁、休漁政策,同時,我們在揮竿之時,對小魚給予活路,也等於給海域一條生路。
 漁業資源並非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由於我們捕撈過度、海洋環境破壞與污染、不當的捕撈與養殖方式等,導致我們的漁業資源枯竭,也破壞了海洋生物賴以棲息的生態環境。我們必須要有合理、明智的使用方式,針對捕釣或養殖的方式、數量與時間等加以限制,訂出一套完整的管理辦法,我們知道這是一項艱難的工作,但卻是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事。我們對海洋生物的認識,大多停留在「吃」海鮮文化的階段,對於海洋生物資源永續使用的概念與認知比較薄弱,政府要扮演更積極管理的重要角色。
 馬祖面臨漁業資源枯竭、人力老化的問題,但擁有的純樸民風、民俗技藝、戰地風情、古蹟遺址等,是發展休閒漁業最寶貴的資源。來到馬祖的濱海漁村從事休閒旅遊,體驗牽罟、淨灘等活動外,更能親近海洋,認識漁業。並從中了解早期先民資源有限,生活不易,因而更能惜福與感恩,所以這樣的漁村體驗不僅是生活智慧的傳承,更是生活教育的落實。
 隨著國內外環境變遷及國人休閒與保育意識興起,漁業不再僅是捕撈海洋資源來換取收益的初級或加工產業,而是值得國人參與體驗及深入了解的多元化產業,隨著國人對旅遊需求的與日俱增,海洋休閒觀光也逐漸受到關注,透過傳統漁業轉型休閒漁業經營,永續運用地域資源、漁業文化及在地物產,也為漁村經濟提供轉型的契機。
 若不能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中,有更具體積極的保育作為,浩劫可能提前來臨。維護海洋生態絕對不光只是海巡的責任,海巡站在第一線,但後面必須要有政策法令與人力設施的支持,各相關單位之間是互相協助協調而不是互推責任,這甚至應是中央跨部會所共同要重視的課題。展望未來,我們應以更積極的作為,在兼顧觀光發展與生態保育之前提下,能夠增加漁村經濟收益及創造在地就業機會,促進漁村再生與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