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現象對我們的影響無不存在,舉凡經濟、教育、產業、就業、健康照護,乃至國家競爭力與國安層面等,都是首當其衝者;儘管政府相繼推出許多誘因來提高人口紅利,但到底未針對本質改善,效用仍相當受限。
以生育津貼來說,許多公部門祭出生育的胎數越多補助也隨之提高,一時之間看似動人,但冷靜後真正為區區小利而願意再增產報國者寥寥可數。畢竟,嬰孩的照顧不是僅有「生」,還需有「育」;非單純「養」,還需有「教」。這些伴隨一路成長的有形與無形養育成本難以估計,為人父母辛勞絕非單純幾張千元大鈔可比擬,光是仔細想到這般的壓力就使許多家庭打退生育的堂鼓。特別是我們的國家政策仍以資本主義為圭臬,環境與北歐國家以社會福利為方向的路線,從搖籃到墳墓的照顧,仍有相當的不同。
其次,近來見聞祭出就學貸款計息減免或延長還債時間,以鼓勵年輕人先成家立業生產,把償還問題先擱置著。確實,債務壓力的稍稍舒緩確實會帶來些許喘息空間,不用一畢業就面臨數十萬的學貸壓力追趕;但仔細思量,這些帳務也不過是延緩並非免除,本質上仍得去支付,甚至過了優惠期限後,仍得面臨一般計息方式。對於初出社會、職場上還未站穩的年輕人來說,在當下環境單單找份工作、支付房租水電以及生活開銷就已所剩無幾,再扣除拿回的家用,很可能薪水剛好打平而已,更遑論有餘力償債。若就業環境的賡續惡化,縱令優惠貸款方案也無濟於事,實質上不構成誘因。
馬祖因人口結構雖得以暫免於少子問題的秋波,但也意味著我們需趁早做出準備因應。光仰賴各項的津貼紅利,能發揮的作用相當有限;轉而思索的,在於如何提高地方居民的就業能力以及薪資所得,讓鄉親在穩定環境裡得以不用為明天煩惱焦慮,並使消費者物價指數有個妥適的增減幅空間。再者,要培育友善且溫馨的學習照顧環境,讓家長在養育孩子路途上不孤單,能透過社會的大手來協助,作為最堅強的後盾。
促進地區出生率提高是維持人口年輕化重要途徑,也是攸關我們發展的重要人口政策,但與此同時,創造一個令人放心與安心的社會更是上乘要務,足以讓少者懷之、老者安之。
社論/拿出合適政策工具提振生育率
- 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