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重視公民意見的表達參與

  • 2018-07-08
 馬祖要發展成與國際社會接軌的觀光島嶼,除了要改善我們周圍的生活環境外,對各項公共建設必須有一套完整的規劃與作為。當然公部門推動的每項建設、政策不可能皆能符合民意,但若能透過溝通協調過程,重視民意,雖然會較耗費時間與人力,但是政府推動建設之良意會更深化,並達到公民參與的目標。
 帶領民眾參與地方公共領域事務,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相關部門所需要扮演好的領頭羊及橋梁角色。儘管,每個人的公共意識以及實踐方式皆有不同,但是透過公共溝通協調的機制,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建立民眾參與及學習的多元管道,建構公部門、私部門與非營利組織的夥伴關係,卻是增加民眾向心力的最好方式。各種公共建設,都能有公民參與的機制強力支撐,在政策制定前、中、後,與民眾協作,必能增進政策之可行性與完整性,優化政府服務效能。
 現階段,馬祖還是一個生態環境保留較為完整的地方,但因面對整體發展的需求,以及環境保育的衝擊,必然會面臨許多的挑戰。因此很多政策若能有事前的溝通機制,將會做得更好且更為順利,所以執行者若能順著這種邏輯思維,將環境改造作為一種公共事務,透過公民的參與,切入改善環境的議題,以永續發展為目標,加強環境綠美化,讓一個現有的空間變成更好且有利於大眾的需求,才能營造環境的永續發展。
 當居民的生活水準及知識水準提高,對於自身生活環境產生改善之慾望時,便會漸漸地形成一種公共意識。這樣的思考邏輯變化,使得環境改造事件從一種議題進化到一種策略,進而運用更多面向、更具策略性的來思考環境改造的進程。如一個髒亂的街角,除了綠美化之外,以創造一個讓人民可以聊天或培養栽苗的空間為目標,促進居民共同執行之意願;或如一閒置空間,以先民的生活歷史文物的保存,創造人們體驗回味的環境,就會吸引更多的居民或遊客在此活動。公共參與的機制需要更多的公共討論、調查與執行,跳脫操作議題的單一想像,才能引發多重創意與豐富的生活環境內涵。
 公共建設的實行從社區開始,針對問題動員社區居民參與,讓參與者得到成就感,體會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價值與愉悅,進而推廣至公共建設之參與,讓全民體會到環境與空間的改善確實為大家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進而轉化公共意義公共建設。總之,公民的參與是不能缺少的溝通機制,若兩者能相輔相成,將是一大完美的結合。
 如此不但能讓人民主動參與環境改造決策,而且減少心理疏離,是增加民眾向心力的最好方式。我們期望未來的各種公共建設,都能有公民參與的機制強力支撐,則理想的生活環境改善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