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防範空污 為健康把關

  • 2019-12-19
 馬祖冬天東北季風強勁,不僅天氣寒冷,同時也容易挾帶大陸境外污染物,進而嚴重影響地區的空氣品質,而其中粒徑小於2.5微米的細懸浮微粒,對於人體健康影響更大,民眾平時應多注意空氣品質預報資訊,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細懸浮微粒PM2.5是漂浮於空氣中類似灰塵的粒狀污染物,經由呼吸進入人體後,就可能會導致各種心血管、肺部疾病的風險。根據環保署指出,我國細懸浮微粒PM2.5年平均濃度中,約34%至40%自境外傳輸,也就是鄰近國家的空氣污染物隨著大氣環流或季風傳到我國。另約60%至66%來自境內污染源,包括工業源、移動污染源及其他污染源,持續排放散佈於空氣中。
 政府對於空氣污染問題,已積極投入各項改善工作,設法降低境內原生性PM2.5及衍生性PM2.5前驅物如硫氧化物、氮氧化物及揮發性有機物排放,持續改善國內空氣污染源,並為空氣品質建構起更為完整的管理制度,維護環境及大家的健康。
 民眾於日常生活中,面對空氣污染應有效做好各項防範措施,以確保自己身體的健康。當空氣品質不佳時,需避免出門和戶外長時間活動,讓自己減少暴露於污染物中,若需外出時必須配戴口罩,口罩要完整覆蓋口鼻和下巴,且口罩需定期更換,才能發揮功效。由戶外回到家中時,務必要洗手洗臉和清理鼻腔,並適當關閉門窗,家中也能使用空氣清淨機來改善空氣品質,降低細懸浮微粒PM2.5的暴露。生活中除了做好外在防禦外,平時也應調節飲食、補充維生素C,才能幫助身體增加抵抗力。
 改善空氣品質,除了政府的積極努力外,民眾也能藉由食、衣、住、行、育、樂中,一同為空氣品質盡一份心力。如改變飲食習慣,減少食用油炸食品的次數,減少環境的污染;購買環保服飾、天然纖維材料衣物;選擇環保油漆、綠色建材,種植可淨化空氣的植物,選購環保標章家電,既節能又減碳;多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淘汰高污染車輛,選購低污染車輛,汽機車定期檢驗保養,養成環保駕駛好習慣;日常生活中落實不要露天燃燒稻草、落葉、樹枝、垃圾;祭祀減少燃燒紙錢,以功德捐獻、白米鮮花、素果取代,民俗活動減少燃放炮竹,以環保炮竹取代。改善空氣品質,你我都可以從生活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