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本身是中性的商品,理當不會因收入的增減而影響需求的多寡,但隨著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的增溫,使得民眾對其需求如同黑洞般的探不到底,有錢未必能夠得到手,終至政府出手介入資源的分配,從醫療用口罩的徵收、限定取購通路、公定販售價格等舉措,在在意味著市場失靈。
過去古典經濟學家深信,市場機制可以讓資源獲得有效配置,而創造一國的最大利益。但隨著1930年大蕭條的出現,經濟學家Francis M. Bator提出市場失靈概念,認為資訊不完全、自利行為的外部效應,皆是造成市場無法完整完成供給需求平衡的重要原因。
在承平時期,口罩是垂手可得的物資,毋庸徹夜排隊搶購,但因民眾對這次病毒影響的恐懼感與資訊短缺,讓市場的供給永遠不足。回顧台灣的衛生疾病歷史,會造成傳染的疾病不勝枚舉,除了流行性感冒外,還包括登革熱、肺結核、水痘、腸病毒等。這些存在你我間的感染風險,嚴重除身心衰竭,更有肇致死亡的機率,但卻鮮少聽聞國人因這些問題去搶購口罩,甚至當一回事正視,關鍵原因繫於社會上對於這些疾病的衛教訊息是公開透明,得以知曉如何防範面對。
但當前百姓對武漢肺炎的認識有限,防疫資訊多為東拼西湊片面不全,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相當容易如驚弓之鳥、草木皆兵般的慌亂。在這過程中究竟各家針對口罩的需求量多寡、以及合適使用時機都無法有效掌握,再加上對病毒的恐懼害怕,處於資訊弱勢的民眾很容易受到媒體的報導影響,一窩蜂地前往搶購囤貨,不斷的重複購買,認為只有更多、沒有最多。儘管公部門不斷澄清與宣導,但因眼見疫情擴散的懼怕已深入人心,能緩解瘋狂搶購的幅度也相當有限。
與此同時,部分業者看準這波熱潮,間有私自囤貨、以地下工廠非經核准的方式生產、哄抬價格等方式來兜售口罩;甚有藉此散布出因大量製作口罩造成紙類原料缺乏,將使衛生紙、衛生棉等用品不足的有毒訊息(infotox),造成社會鼓譟的另一波搶購潮,得以從中謀利。渠等商人看準人性「恐慌」與「恐荒」的弱點,塑造假性需求、以及惡性哄抬,企圖大發災難黑心財,罔顧社會公共利益造成的外部不經濟,更是讓市場機制無法運作的元兇之一。
刻正處於全球全民防疫時期,當市場失靈時,政府首要努力的,就是有效且充分的揭露市場資訊,讓全體人民了解當前防疫物資的交易情形,當市場資訊越能透明時,就越能確保正常與穩定運作,減少社稷的恐慌與非理性決定。
社論/口罩市場失靈的恐慌與恐荒
- 2020-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