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珍惜馬祖擺暝民俗 永續傳承在地文化特色

  • 2020-02-16
 「馬祖擺暝」去年獲得文化部登錄為重要民俗,並正式登錄為全國第21項重要民俗。配合今年馬祖擺暝文化祭元宵擺暝的活動,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特別於2月8日到馬祖親送登錄認定證書,由連江縣長劉增應代表受證,地方鄉親共同見證此一歷史時刻。
 目馬祖四鄉五島79座宮廟中,有68座辦理「馬祖擺暝」活動,是馬祖人最隆重的傳統祭典。「馬祖擺暝」隨閩東原鄉地區移民傳至馬祖,並於在地傳承多年的風俗,已因地制宜形成獨有的地方文化,每逢擺暝辦理期間,眾多旅外鄉親返鄉,傾盡全縣之力參與遶境,聲勢浩大,至今仍保留傳統敬神儀式,充分展現民間生命力、自發力量與社群凝聚力。
 在馬祖過年,鄉親們最重視的不是除夕、春節,而是農曆正月十五前後元宵期間的「擺暝」和「迎神」活動。「擺暝」是福州話,當地口語音近國語的「北漫」;「擺」是陳列、擺放的意思;「暝」即是「夜晚」之意。所以「擺暝」意為在晚上擺設好供品開始祭神到隔天的儀式;還有另一個寓意指的是,不同的地方宮廟排在不同的夜晚來舉行酬神祭祀活動。
 馬祖擺暝與馬祖鄉親息息相關,活動期間,男女老幼、離鄉背井出外打拚的遊子,共同參與擺暝文化祭,大家祈求、感恩過去一年的豐收,更為來年祈福。擺暝,其實才是馬祖最重要的節目,農曆過年不見得人們會回鄉團圓,但是這時候可是會召喚許多旅外鄉親回馬祖,一方面回來看看家人們,一方面也為一系列迎神敬神活動作準備。隨著旅居台灣各地的鄉親陸續返鄉參與擺暝團聚,讓原本人口外流嚴重的村莊變得人氣旺盛。這時候,馬祖農曆年節的氣氛才真正熱絡了起來。
 擺暝期間,從上彩暝掛燈、排祭,再到迎神遶境,神轎與陣頭巡遊街頭巷尾,最後以送喜、食福圓滿結束,過程中的鼓板樂、扛乩、祈夢等元素充分顯現敬天酬神、社群整合、祈福求安等文化意涵,展現各村落社群一體性及強烈認同感,也突顯在地居民的團結凝聚力與深厚的感情,這正是民俗文化資產最可貴也最值得珍惜之處。
 「擺暝」是馬祖特有的文化傳統,也是馬祖有別於傳統的台灣民俗節慶活動。馬祖四鄉五島79座宮廟中有68座舉行,是馬祖人最隆重的傳統祭典。在北竿、南竿、東引、莒光等地所呈現的祭典文化型態,除了保留豐富完整的傳統做法,也各具特色。馬祖擺暝文化獲得國家重要民俗的殊榮,是馬祖一代又一代用心守護傳統的成果;未來,除了繼續承襲傳統、重視擺暝文化外,也要藉由「馬祖擺暝」,讓更多人共同認識馬祖獨特的文化,提升馬祖的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