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為應中國大陸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持續升溫,於2月6日採實名制口罩販售,每份2片共10元,鄉親們可至衛生所購買取得。這項舉措施行以來讓口罩之疫稍有個喘息,從中不難發現經濟思維在制度設計與資源配置上撐起的巧妙。
就制度設計面向而言,規則的設立訂定本身就是在研處價值衝突的問題,解決人類合作與協調困境,有效降低交易成本,並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口罩實名制導於先前醫療口罩散於各超商及藥行通路販售,因交易資訊不夠完善公開,讓諸多民眾奔波各店家後仍撲空、敗興而歸,與業者爭吵不休,甚而出現為搶購而徹夜排隊的「貪食蛇」人潮,乃至期間有廠商私自囤貨以哄抬物價的黑市交易,在防疫上重創人與人間的薄弱信任感。政府為確保人人都能配置得到口罩,遂採行用健保卡的實名制方式,並按身分證字號末碼單雙數分流購買。
新制施行後,因透由公部門的介入,確實也讓更多鄉親能購得口罩,感受上較先前為公平,但在效能的指標衡量上仍有突破的空間。政府目前是醫療口罩庫存的最大莊家,儘管理想上讓成人每7天都能配有2片口罩,但並不等於供給量足夠。出入公共場所後,口罩理應經常更換,以維持安全與健康,特別是身體狀況敏感欠安者更該留意;惟僅仰賴每週平均領到的2片諒必相當難以有效落實,不敷使用,縱令經消毒後再重複使用仍使不少人卻步。此外,當前藥局與衛生所口罩配給仍採齊頭式固定數量供應,卻造成南竿鄉供不應求、其他鄉卻過剩的詭譎。目前民眾對口罩的高度需求量,可從超市商家架上的不織布、活性碳等非醫療用的口罩售罄可見一斑,顯見資源配置的供需尚未達到平衡。
就口罩酌收費用層次而言,除落實使用者付費外,背後更隱含資源有效利用的經濟學概念。以當前全民防疫的治理思考,要免費的致送國人口罩對政府而言尚非難事,但採每份2片口罩10元銅板價販售,旨在透過付費方式把資源留給真正需要者。當無償分送時,民眾易出現不分青紅皂白、一窩蜂跟隨前往申領,但未必是有需要者,認為搶到籃子的就是菜;惟透過付費模式時,就會讓消費者進一步思考是否真正有這需求,去耗費無形的排隊時間成本外,再花費有形的金錢成本,以讓資源真正有效的被運用,並降溫過熱的口罩荒。另一方面,經由自費取得的防疫物資亦較會去珍惜與保管。
截至目前為止,儘管中央日前宣布口罩禁止出口與徵用全面延長到4月底,但如何有效且公平的兼顧分配上效率和效能,在在左右全民抗疫的向心力,其方案設計與規劃影響人類不同行為的產生。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Herbert Simon指出:「想掌握人類理性的完整理論,就必須理解情感所扮演的角色。」主事者在面對口罩缺希性時,不妨從更多人性的經濟行為面來研謀如何讓資源的運用更為有效。
社論/口罩政策背後隱藏的經濟邏輯
- 20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