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民生活水準提高,醫療衛生的進步,使得國民平均壽命逐漸延長,繼之,又有出生率與死亡率持續地降低,及社會和家庭組織功能變遷,人口老化、老人長期照護已成為必須謹慎面對的重要課題。現在世界主要國家的老人照護政策,均以在地老化為最高指導原則,認為老人應在其生活的社區中自然老化,以維持老人自主、自尊、隱私的生活品質。
現在,包括台灣在內,各先進國家均紛紛投入政策改革,在社區中發展各類支持性服務設施,以福利服務社區化提供在地老人,希望以「在地」的服務滿足「在地」人的照顧需求,盡可能延長他們留在社區的時間。
「老化」現象是人生發展過程的歷程之一,每個人自出生的那刻起,就已經在老化了,所以老化是一直在進行的;「在地」意指不需要遷移到他處,「在地老化」特別強調的是人老了之後仍「在地」居住,老人不必為獲得養老資源而他遷,亦即老人留在原來居住地的地方頤養天年,以持續習慣的生活方式,並保有獨立自主,尊嚴隱私的老年生活。簡而言之,在地老化就是希望發展在地的服務照顧在地的老人,以避免老人遷離他熟悉的環境。在地老化是希望大家都能在熟悉的環境中老化,因此必須建構社區或居家式照顧的服務。老人比較喜歡自己熟悉的環境,除了應有的福利之外,也可搭配其他社區工作,讓老人家成為社區裡重要的一份子。尊重老人,除了照顧之外,尊嚴的老化才是讓老人最適合的環境。
「在地老化」焦點多放在家庭居住環境的面向,探討如何改善居家環境的功能,增加輔助設施,以提升老人日常居住的便利性與安全性。認為當老人逐漸衰弱或患有慢性疾病,如果家庭中有適當的支持和服務,他(她)們就可以安全地留在家中。這些支持「在家老化」的政策,也就是讓老人留在家中,而且維持其獨立性、隱私、安全,以及對環境的控制。但也有越來越多研究指出,對老人來說,「在地」不僅包含家而已,還包括他(她)們所居住的社區,包括家族成員、鄰居、朋友、宗教會友或服務人員。
如果「在地老化」也考慮到社區的面向,要讓老人「在社區老化」,那麼就必須在設施、環境和服務上能符合老人的需要,去營造適合老人居住的社區。聯合國衛生組織(WHO)的「全球高齡友善城市計畫」的目標,就是要促進年長者的身體、心理和社會的福祉,改善整個社區的生活品質。
近年來政府持續重視老人長期照護制度的建立與實施,陸續有一些重大政策的規劃與推動。在地老化和社區照顧的緊密關聯性,也描繪出社區照顧的不同發展階段,就是從社區照顧發展到社區照顧,再到與社區一起照顧。進入高齡化社會,如何落實在地老化的理想,塑造「健康而有活力」的老人,讓「在地老化」的政策目標更為落實也更為全面,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
社論/營造適合老人居住的環境 實現在地老化理想
- 20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