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活到老學到老 打造樂齡馬祖

  • 2020-03-03
 我們的社會愈來愈老,國人平均壽命80多歲,實際退休不滿65歲,呈現老化快,早退休現象;扶養比持續升高,社會負擔日益加重;平均醫療保健支出以60歲以上人口花費最多,長照負荷重。面對老化,除了仰賴長照外,如何經由學習活躍老化,讓高齡人力再運用,發揮正面能量,創造熟年價值,更顯得樂齡教育之重要性。
 隨著醫療技術與生活水準的提升,我國高齡人口逐年增加,已逐漸發展為高齡社會。這些年社會不斷變遷,在家庭結構改變、少子女、高齡化的趨勢下,家庭照顧老人的功能逐漸淡去,銀髮族必須透過學習,由被照顧者的角色轉變為自我照顧的角色。「高齡」只是一個客觀的數字,一個進入高齡階段的人,究竟能過什麼樣的生活、生命的品質如何,卻是主觀的感受,可以努力做到更好。
 「樂齡」取義「快樂學習、樂而忘齡」,與孔子「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的人生態度相符;而「樂齡」讀音類似英文「Learning」之諧音,藉此鼓勵國內長者活到老、學到老的終身學習精神。以「學習」為核心的高齡人生,可以透過不同的學習,幫助樂齡族滿足不同階段的需求,達到成長的目標。第一是基本需求,為了提高生活品質而學習;其次是溝通與表達的需求;第三是貢獻的需求,在付出與回饋中能讓一個人得到滿足,因此,中高齡者會為了有能力幫助他人,因而樂於追求成長;第四是影響的需求,為了改善社會、社區或社群而學習;最後則是自我超越的需求,中高齡這個階段,身體條件的限制可能會影響一個人的活動,此時反而會迸發出超越有形肉體的需求,為了讓自己的人生有更豐富的意義與更綿長的價值而學習。
 俗話說:「人生七十才開始」,意指此時子女多已成家立業,父母有更多時間享受人生,而妥善的規劃是必要的。世代間的互動和交流學習,不僅是傳承,更是教學相長,許多高齡者認為與年輕人互動,能使自己的心境變得更加年輕。人的大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後天待人處世的經驗,而發展的更為成熟,因而使得長者的認知能力、情緒智商、判斷力、社交能力、生活經驗、自我意識等,得以更加融合協調,因而將人生導向正面的改變。高齡者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頭腦已經沒辦法再發展了,而自我設限。
 過去生活較為困苦,因此高齡者少有受教育的機會,經過時代變遷,現今高齡者把握轉型社會中豐沛的資源,期望藉由學習彌補空缺的人生,並透過接受教育來補足過去無學習機會的遺憾。「樂齡學習中心」便於政府極力推動與教育部發布「邁向高齡社會老人教育政策白皮書」下逐漸普及化,高齡者有機會接受再教育,並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新的人際關係。在學習的過程中高齡者可擴展更多學習機會與管道,並且獲得新知、找到興趣,改善生活品質以豐富晚年的生活,並使高齡者以正向的態度面對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