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走過疫情馬祖觀光依然可期

  • 2020-04-11
 根據108年馬祖對內及對外運輸統計,不論是海是空都創下空前的人次,今年雖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開春至今到客量不到往年的3成,但這是全球普遍的現象。疫情重創觀光旅遊運輸業,不代表觀光從此走向末路,馬祖擁有獨特的自然生態地景與資源,留得青山在就不怕沒人來,在疫情防治期間應持續關注觀光整備與建設工作,只有奠定各項基礎才是累積永續發展的最大能量,觀光仍然會是未來主要的產業。
 馬祖自83年開放觀光以來每年的到客量都呈現正成長,尤其是最近10年成長的幅度最大,有人說是藍眼淚造成馬祖旅遊熱度,在去年熱度減退,但從108年海空運輸統計,往返台馬及島際各航線仍然是創新高紀錄,顯示馬祖的觀光知名度不光是靠藍眼淚支撐。根據觀光部門統計,近3年馬祖觀光到客量大約都在15至18萬人次之間,若僅以台灣本島人口而言,2300萬人口之中還有絕大多數的人沒來過,更何況我們還有陸客和國際遊客,因此客源絕對不是未來觀光發展的最大障礙,反而要思考馬祖拿什麼來吸引四方遊客甚至是回頭客。
 馬祖的知名度近年來經媒體宣傳已經大幅提升,目前對外交通能量遇到瓶頸,島內的接待能量也近飽和,但來客量與接待能量是相互消長的,未來在對外交通全面改善之後,接待能量自然也會跟著提升。馬祖各鄉各島都有其特色,觀光建設應在力求簡樸、保留原貌的大原則下規劃推動,塑造兼具傳統與創新旅遊環境,奠定永續發展的相關產業,自然無人可取代。
 近年來地區各鄉各島都在為發展努力爭取建設經費,早年以民生基礎建設為主,後期以觀光發展為要,但任何建設都可能面臨不同程度的破壞,如何降低因建設造成的景觀衝擊是必要的考量,也考驗規劃者的眼光。不可否認有些基層建設有過當之嫌,因此在推動的過程中要避免陷入破壞景觀生態的泥沼之中,此時慎選規劃單位才是重點。
 不把藍眼淚視為馬祖觀光宣導主力已是近年來各界努力的方向,開發多元觀光資源才是長遠之計,馬祖的山水地景、戰地遺址、民情風俗、聚落特色、生態資源、在地傳統產業等都是可以發揮的重要元素,也符合世界觀光發展的主要趨勢,因此顧好本質是未來官民各界都要認真思考的經營理念。走過軍管半世紀,馬祖的各項發展都呈現脫胎換骨的新局面,但我們不僅要看到曾經的改變,也要看到未來,這一代的努力是要讓下一代有永續生存的本錢。疫情總是會過去,全球經濟受影響而萎縮也是在所難免的,各種產業要復甦需要時間,包括觀光產業在內,現在能夠努力的是加強相關整備工作,在落實防疫的同時也要按部就班推動各項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