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疫情影響觀光 政策不能只有紓困

  • 2020-04-25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觀光旅遊業,台灣也不例外,從交通、民宿到餐飲業無不哀鴻遍野,而中央政府觀光部門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時間內提出紓困1.0、2.0的各種方案,針對相關業者及行業提出各種短期的補貼。紓困補貼僅能是短期措施,放眼長期觀光發展,政府更要著眼於觀光轉型與振興方案,在全球等待新冠肺炎疫苗問世的這段時間,疫情相對單純的國內旅遊很可能會是接下來一年政府力推的政策,防疫兼顧觀光會是各縣市主要政策。
 因應肺炎疫情,交通部觀光局反應十分迅速,從各類型的紓困計畫到提出觀光產業人才培訓計畫,政策不僅著眼於短期的紓困,也同時放眼於長期的觀光轉型與振興。例如觀光局近期編列3億元經費,用以補助業者投資新設施、創新服務與數位提升,協助業者提升服務品質,期待在疫情過後台灣的觀光服務可以經由這次的疫情而在品質與能量上大大提升。然而政策落實需要所有從業人員有此共識,馬祖的觀光也需要在品質上做提升,因此相關的培訓應鼓勵業者參加。
 世界防疫專家一致認同要恢復正常作息非要等到疫苗問世才有可能,各界都預估最快要一年甚至是一年半以上時間疫苗才有可能出現,因此未來這段時間觀光旅遊業同樣要面對轉型與振興兩個階段。以國內旅遊來看,能夠轉型表示還能繼續生存,但要能生存則不能不仰賴政府的振興方案;以目前世界疫情趨勢來看,國外旅遊這個區塊短期想要回溫幾乎是不可能了,但國內旅遊則因台灣疫情相對平穩而尚存一席空間,只是如何建立國人信心才是關鍵。
 台灣長期發展觀光,相關行業依存度高,政府高喊的轉型其實只能是紓困的局部配套,反而應著重在產業升級部份,而所謂的振興方案也要看國內疫情的變化。近日軍艦染疫事件造成全台大恐慌,對於原本可望回溫的國內旅遊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若軍艦事件在近期內可以穩定,搭配振興方案實施,國內旅遊也可望復甦。目前各縣市政府在防疫與觀光發展上都抱持相對保守的立場,在防疫優於一切的大前提下,絕不輕易走上限制人民行動這一步,中央防疫中心也說台灣離封城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振興方案也不是萬靈丹,對業者而言也只能視為紓困的一種。
 觀光需要轉型升級是未來長遠之計,政府投入資源希望看到成效,「交通部協助受重大疫情影響觀光相關產業轉型培訓實施要點」不斷推陳出新,目的也是希望在兼顧觀光旅遊從業人員生計的同時,也能達到培訓升級的目標。因應各縣市政府不同觀光型態特性,培訓實施要點也要因地制宜,讓觀光業能在這一波疫情中有更具意義的轉變,為永續經營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