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面對快速變化的世界,只靠學校裡的知識和技能學習將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新挑戰,因此「終身學習」也被視為未來人的必備素養,在許多國家的課程發展或改革中,都會把終身學習列為重要目標或願景。
其實,大學畢業或碩士、 博士畢業,基本上只是學術基礎及研究方法的訓練而已,不能以此為滿足,想要未來發展得很好,走出學校之後仍要保持學習的精神。終身學習的素養應該包括兩個面向,一是終身學習的能力,也就是自主探索、自我學習的本事,以資訊時代來說,數位科技運用、資訊蒐集分析、閱讀理解等的技能就更為重要,這也是在課程發展上比較容易規劃設計的部分。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面向則是持續學習的動力,動力來自於樂趣和壓力。孩童喜歡學習,往往因為可以從中獲得許多樂趣和成就感,但隨著年紀增長,學習變得越來越苦悶,甚至只為了應付考試升學的壓力才學習。一旦這個壓力消失了,學習的動力大概也就停滯了。
終身學習的精神與一般學習不一樣的地方,是它不僅能夠突破傳統教育,乃至時空的限制,而且是由被動的學習轉變為主動的學習。終身學習的可貴之處在於完全沒有人逼著你去學,是屬於自發性的,能夠不間斷地學習,利用不同的學習資源,來達成不同的學習目的,由於是自發性的關係,因此和傳統教育絕對大不相同,學習的範圍和面向不斷地在開展,有別於傳統教育的侷限性。
如今,我們已體會到科技浪潮來襲狀況,看到3C產品結合網路,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育樂和學習方式。未來學者托佛勒(Alvin Toffler)早在1970年代出版的巨著《未來的衝擊》就如此預言:「21世紀的文盲不再是不會寫、不會讀的人,而是那些不會學習、歸零、再學習的人。」他的預言已經成真。世界變動會越來越快,知識更新週期也越來越短,學校所教的已不足於應付未來,終身學習能力及態度,才是最需要的裝備。
終身學習不應僅是一項理念或理想,而應是具體的政策與行動。在事事變遷迅速的新世紀裡,一切不變的就是變,促使我們在工作上、在生活上都必須時時學習,否則無法因應新的科技發展與技術創新,基此,終身學習說明了個人的學習係一種權利,每個人皆應依生涯發展、社會的變遷、工作知能的變化,而不斷的學習成長,以開展個人潛能,並進而促進自我實現,創造一個學習型社會。終身學習並非祇是一種教育理想而已,它更是一種實踐的價值,終身學習必須「內在化」於國民的內心,進而積極主動化為行動。
社論/推廣終身學習 建立學習社會
- 202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