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落實環境減碳 共創地球永續

  • 2020-05-05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環境日益惡化,節能減碳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已成為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議題,現在我們居住的地球,因溫室效應而使氣候發生急遽的變遷;溫室效應是因排放過多的溫室氣體,如二氧化碳、臭氣、甲烷等,使大氣層吸收過多的輻射熱能,形成地球暖化的現象。
 全球暖化的衝擊是全面性的,研究報告顯示不僅強烈風暴及異常水旱災發生機率大增,也可能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失調與糧食生產危機。若不設法應對,未來人類社會恐將面臨難以估計的環境災難與生存危機。我們人類的生活與活動所產生的二氧化碳,是造成過度溫室效應最主要的原因,其中又以工業用燃料的燃燒、交通運輸工具燃料的燃燒最為嚴重。溫室效應如持續擴大,地球的氣候變化就更加急遽,地球與人類的生活亦就更受到影響與威脅。
 氣候變遷帶來的極端氣候,慢慢成為我們每一天的日常;全球暖化影響的不只是地球另一端的冰山融化或颶風來襲,也反映在台灣平地下雪與短延時強降雨帶來的災害頻傳。同時,森林火災、塑膠微粒等各式新聞充斥社群媒體,當人們逐漸意識到環境議題已對其個人及家人的健康帶來衝擊,對環保、永續的關切才會迅速從一個遙遠而抽象的概念,轉變成一個更具體、更急迫,與自己息息相關的議題。
 就個人而言,我們應當時刻提醒自己和他人,少開冷氣多開窗,冷氣溫度控制在26到28度之間;隨手關燈拔插頭,不浪費電,並檢討採光需求,提升照明效能,減少多餘燈管。像傳統鎢絲燈泡或省電燈泡改為LED燈泡、燈管,亮度依然,卻更省電、壽命更長;採購環保標章、省能標章、省水標章及EER值高的商品,節能減碳又環保。
 此外,平日多走樓梯,少坐電梯;上班外出常騎鐵馬、多走路,增加運動健身時間;非特定場合,不穿西裝領帶;多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減少開車及騎車次數;購車時選用油氣雙燃料、油電混合或電動車或動力機具,並養成不怠速停車的習慣,也能正向幫助環境。在飲食上,則可以多吃素食、少吃肉,愛用當地食材,減少碳排放量;自備隨身杯、環保筷、手帕及購物袋;少喝瓶裝水、少用一次性商品;平日雙面用紙,並選用再生紙、省水龍頭及馬桶,不過度包裝商品,更要力行資源回收。
 減碳行動是關乎地球及後代子孫生存的問題,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減碳行動,不是一天兩天喊喊口號而已,應該要變成個人習慣,落實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關心地球、愛護地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希望藉由我們的努力,從關心自己的地方做起,進一步結合社區、村里民眾的力量,共同參與節能減碳,為後代子孫留下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