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食安沒有最安全只有更安全

  • 2020-05-20
 吃進嘴裡的食品安全,沒有最安全只有更安全!縣府獲衛福部108年獎勵地方政府落實推動食安五環改革的績效獎勵金200萬,將持續用在強化馬祖食安保障上,惟評比中本縣尚有多項指標未達標,仍有待相關單位配合,像是強化在地農漁業認證,以及落實營養午餐登錄平台等。
 幾年前台灣爆發多起食安事件,引發國人恐慌,至此從中央到地方無不將食品安全列為國家重大政策,而保障國家未來主人翁的營養午餐安全,更被列為重點。為提升食安管理,政府自105年6月起推動食安五環政策,以源頭控管、重建生產管理、加強查驗、加重惡意黑心廠商責任及全民監督食安等5大面向,透過環環相扣食品每一階段生產、製造、流通、販售歷程,確保從農場到餐桌每一環節都符合衛生環保及安全標準。
 中央透過整合盤點需要地方政府執行的食安工作項目,透過獎勵計畫鼓勵各縣市落實食安五環的各項改革方案,也獎勵創意的食安政策,獎勵計畫分為前期的強化方案及後期的績效方案,總計新臺幣5億元,依縣府財政情形分成4組,由中央相關部會及推薦之學者專家共20人擔任評比小組委員,針對地方政府所提出之計畫內容進行審查及評比,並對執行成效提出檢討建議。
 此次金、馬都獲得200萬的獎勵金,而彰化縣在第二組榮獲第一名,獲頒二千三百萬獎勵金,各項積極作為頗值得借鏡,除落實食安五環推動計畫外,更依據彰化縣的產業特色,強化雞蛋安全自主管理、建立農藥販售管理體系、農藥殘留預警分析、實驗室檢驗品質量提升等,讓農業大縣更值得信任。
 不少縣市也提出各項值得效法的做法,新北市在學校營養午餐的作為算是全國標竿,在全國至今仍僅有五成多的校園溯源食材登錄時,新北早已全方位採取有機及安心可溯源食材的做法,而日前更宣布再創全國之先設置食安智慧監控中心,先從校園食品衛生把關開始,主要執行食材驗收到團膳工廠餐食製程,至學校供膳等各環節之溫度及食品衛生安全監測,以掌握營養午餐從原料驗收、餐點製作到運輸送餐全面監控,未來再擴大至全面食安監控。
 其他縣市為鼓勵學校採用溯源食材,在中央補助每人3.5元外再加碼補助數元不等,只是馬祖早已全面補助學生營養午餐,但正因為全面補助,更應該要求食材、做法的配合,惟地區認證的農漁產品有限,也造成學校採購上的困難,另外學校仍有待落實午餐食材登錄,如此一旦發生問題,方能有效掌控各樣食材的使用。
 食品安全不單只是國內重視,前年的十二月聯合國大會即通過決議,從2019年開始,將6月7日訂為世界食品安全日,全球化的運輸讓食安問題也無國界的蔓延,像是非洲豬瘟、中國戴奧辛大閘蟹、禽流感、核災食品等,因此政府同步也須強化編制管制與輸入管理。
 放眼全球,歐美各國也都面臨不同類型的食安問題,因為近年來食品安全的領域已從傳統的微生物風險危害、違法添加物,擴大至摻偽、假冒等食品犯罪,除了政府單位做好食品安全控制外,強化食安教育也是必須從小做起,安心飲食從自己做起,作為食安的最後把關者,每個人對於吃進嘴裡的任何東西都要慎之,更要為家人做好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