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新冠肺炎疫情趨緩,自六月一日起口罩管制解禁為「定額徵收」,在戰備量、公務使用量、民生都足夠下,剩下的可由廠商在市場上買賣,可外銷也可內銷。儘管當前疫病情境不若以往緊張,藥局仍賡續實名制販售,商業通路在開放自由販售後仍見一掃而空的搶購熱潮,出得起鈔票還不見得買得到口罩的門票。歸結來看,不外乎是「恐慌」、「貪婪」、「盲從」等三大心理因素使然。
首就懼怕的心理因素而言,在於對病毒的恐懼和憂心。台灣當前的肺炎疫情已相對穩定,但多數民眾在歷經SARS以及這次新冠肺炎的肆虐,深感到健康的重要,以及落實公共衛生防護的必要性,體認到口罩是最根本、最直接能抵禦的馬其諾防線,成為確保平安的必備良品。特別是期間有公衛及宗教領域分別以醫學及命理角度指出,於疫苗未研發出之前仍無法有效完全隔絕新冠病毒的影響,彼我將持續在「半自由」的生活空間,且年底仍亟可能有再度復發潛勢。當大眾有著防範危機意識時,自不會因取得管道多元而懈怠,反倒激起防範未然的意念。
其次就貪婪的心理因素來說,則為佐實人類理性且慾望無窮的本質。部分搶購者以做生意的心態,趁著口罩開放買賣的機會不斷收購各式各款樣,特別是特殊顏色與造型者更為必爭囊中物,再伺機轉手以高價金額賣出,從中賺取價差牟利;抑或是先行囤貨,待疫情復發或是環境需要時,看準恐慌的心理,以高於成本價數倍來兜售。不論為何,有心者看準市場需求面大於供給面的不平衡,且口罩是必需品價格彈性低,操縱成賣方主導的市場,大發國難財、醫療財。
再者為從眾的心理因素發酵,有感社會搶購氛圍,似乎不跟進就落於人後。許多鄉親即便知曉疫情趨緩、也能賡續在實名制通路以兩週9片的定額購買到口罩、且實際上也不缺口罩,但驚見媒體報導搶購熱潮後,下意識的反射出輸人不輸陣的鬥志,使盡力氣也要跟進排隊購買,能囤多少算是多少,單純只是「想要」而非真正有「需要」。另一方面,業者也不是省油的燈,縱使庫存數甚多,每次依然僅釋出少量額度來販售,在供不應求的環境裡造就「秒殺」的幻象,讓外界有種不趕緊排隊就沒機會的錯覺,消費者殊不知在廠商操縱的市場下成為免費的最佳演員,讓這般熱度賡續不墜。
平實而論,以當前政府國家隊在實名制通路銷售的口罩配額是足夠一般社會大眾的需求,再加上這陣疫情趨緩,有口罩套或口罩防護墊的上市,得以延長其使用生命週期,似難看出有趨之若鶩的必要。鄉親們除盤點自身的口罩需求量添購適足防疫配備外,更應沉著與冷靜的來看待新一波的口罩戰國市場,別被心理吹出的魔笛幻音牽著鼻子走。
社論/「不怕、不貪、不盲」 面對口罩魔笛幻音
- 20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