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的遊戲權近年來越來越受到關注,能包容不同孩子的狀況與需要,不論其能力或身心狀況,都能平等參與遊戲,「共融式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因此而生。縣府也著手規劃共融式遊戲場興建,我們期待共融式公園的建置,讓孩子們能夠在遊戲中成長,擁抱快樂的童年。
玩遊戲是孩子人生學習的第一堂課,孩子們聚在一起,他們自由奔跑、跳躍、創造、想像並建立人際互動,在遊玩的過程中,孩子們相互學習模仿、發展各種感官與認知能力,認識彼此之間的相似與相異之處,從中學會尊重、包容以及人際互動,同時也能訓練身體基礎能力,如平衡、協調,動態視力等等,這些對孩子未來發展至關重要。
「遊戲場」是兒童發展的重要環境,共融式遊戲場這種不論年齡、障礙有無、人種與背景,任誰都能參與遊戲的設計觀念,在歐、美、澳洲等地已行之有年,近年亞洲包括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及香港等,也受到這股風潮影響,開始逐步建置「共融式遊戲場」,維護不同孩子參與及使用遊戲場的權益。
馬祖的孩子在得天獨厚的環境中成長,我們有山、有海,大自然就是我們最好的遊樂場,但在安全考量之下,我們也需要提供孩子合適且安全的遊樂場。這些年來,塑膠製的「罐頭式公園」頻繁出現在我們周遭,不過這些遊具只能滿足2到3歲的孩子,超過這個年齡之後,小孩便需要更具挑戰性、更刺激的遊具,這也是目前各公園遊樂場遊玩人數少的問題之一。
哲學家伯納德•蘇茲說「玩遊戲,就是自願去試著克服不必要的障礙」。台北市政府近年來接受市民建議,在各地建置多座共融式遊戲場,以安全第一為原則,同時備有許多高挑戰性的遊具,如磨石子溜滑梯、攀繩、攀網等,完成成果令人驚艷,每逢週末公園擠滿大人、小孩,也讓孩子願意走出戶外活動,廣受社會好評。
科技為生活帶來巨大改變,3C世代的各項電子產品,牢牢抓住人們的眼球,孩子們從小每天抱著手機、電腦不放,生活中少了人際互動,更對身體造成嚴重傷害。他們不是不願意出去玩,而是仍在等待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的遊樂場,期待馬祖從公園的改善,提供一個讓孩子玩開心、家長安心的遊樂場,我們都希望孩子們的童年在戶外遊戲中成長茁壯,而不是被3C電子產品牢牢禁錮。
社論/消失的遊樂場 消失的童年
- 2020-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