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的發酵,讓許多過去不曾思考的問題浮現,其中之一就是台灣糧食高度依賴進口所引發的連鎖效應,誰能料想一艘停泊在阿根廷無法駛出的玉米船,會讓遠在台灣的畜牧業拉起斷糧危機,極端氣候不斷影響全球農作物生產,台灣的米缸放在別人家的風險顯現,當別人飯不夠吃時,誰還會給你一口飯吃,高度依賴進口的台灣糧食政策需要檢討,馬祖亦然。
馬祖近幾年來觀光業開始發燒,年輕人返馬多數經營民宿或是餐飲、茶飲店等,甚至是養殖漁業都有抬頭之姿,唯有農業依舊是凋零的狀況,全馬最大面積的坂里農地,現在幾乎呈現半休耕狀態,實際從事農耕者都是年長者,自然沒有大破大立的變化改革,也讓馬祖農業百廢待舉。
以大觀小,台灣所面臨的問題自然也是蕞爾小島馬祖的問題,台灣光復初期其實有種麥,大麥做啤酒、小麥做麵粉,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但開放進口後進口量一路增加,即便台灣水稻消費量持續減少,小麥逐漸取代稻米成為台灣人主食,台灣依舊採取進口為主的政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為了平衡貿易逆差,開放黃小玉,肉奶蛋也靠便宜進口的黃小玉飼養,本土的成本比進口的高,將本求利的商人會做何選擇一目了然。
國家對抗糧食危機的方法,農委會試驗所的專家表示,就是吃在地、吃當季,比如現在盛產西瓜就吃西瓜,對農民收入有幫助,對環境也有好處,從遠地進口運送需消耗大量石化能源,造成暖化危機,而吃在地讓更多的農民願意務農,也讓在地糧食存量安全。另外一個大家想不到的問題,如果糧食不是在地生產,人們對糧食生產環境就不關心,對農田汙染或採取什麼方式種植也不在乎。
食安危機造就台灣的食農教育,餐桌上的一粒米一葉菜都不是憑空而來,是農民一鋤一汗而來,農地一旦被汙染,威脅我們的健康,付出的成本更高,農地越來越少、越來越糟,農民收入無法改善,只能靠休耕領補助,或是改建工廠,甚至是近來的種電,都是標準的惡性循環,讓台灣無法維持一定的糧食自給率,這已然是國家安全問題。
馬祖當然不靠務農維生,但地方政府應該輔導農民,維持一定量的農產自給率,有人說台灣農地破碎無經濟規模,無法跟外國農產品競爭,但其實包含世界農業大國,全球有八成五的田地都是一甲以下的小農。
台灣有年輕人堅持採用在地大、小麥釀啤酒,讓台中大雅農地重新種起麥,新北市也因學校營養午餐採購有機農產品,帶動更多的青農投入有機種植。馬祖農業已經在急診室,需要政府更多的心力投入,如義大利擁有歐洲最多年輕農場經營者,為吸引年輕人投入農業,義大利政府與民間機構提供各項財務資助,降低青年跨足農業的門檻,做法就值得我們學習。
金門與農糧署推動十八公頃的有機栽培區,初期設定提供全金門學校、機關甚至軍方所需蔬菜的目標,第一期五公頃已經開始動工,馬祖亦曾有人倡議坂里農地遼闊,可以考量推行精緻農業休閒區,或許可以透過政府整合地主向其承租,排除先期障礙,吸引有意務農的青創加入。身為馬祖的一份子,我們可以為環境盡的第一份心力,就是吃在地、用在地,讓有心投入在地農業者,有可依仗的在地消費力。
社論/吃在地、救環境
- 20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