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校園手機禁不禁有關係

  • 2020-07-08
 高中學生因為上課手機被沒收,上網大肆抱怨抗議,這樣的事件在台灣早已屢見不鮮,學校各出奇招進行手機管理,因為學生校園使用手機,儼然弊大於利,但要管理總要面對諸多的抗議與挑戰,需要有一定的決心面對,但台灣及國外仍然有許多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鏡。
 根據107年國家發展委員會的調查報告顯示,國人擁有手機者每日連網超過三小時,其中未滿20歲的學生族群連網時間最長,高達282分鐘,另外在國小高年級即擁有手機者有七成,到高中階段則高達九成五,但學生族群僅有一成三屬於學習型使用者,其他主要用途仍然是社群與娛樂,手機的使用深入校園影響學習成效,早已是各校必須面對的課題。
 手機本身是中性,使用問題都是人產生的,但學生因為自制力尚不足,依舊容易發生不好的影響,首先是健康問題,其中近視就是最常見的困擾,再來如果因為玩手機熬夜,長此以往就會發生注意力渙散,反應遲鈍,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第二要面對的則是社交的問題,有些人認為使用社群軟體會訓練孩子的社交能力,實際上剛好顛倒,近年來出現了大量的網路孤獨患者,指的是在網路中表現活躍,卻在離開網路回到現實世界時,變得懦弱、孤獨甚至偏執的症狀。除此之外,社群軟體的資訊被嚴重篩選過,一般人會傾向會把好的一面放上社群,這種現象為學生帶來了巨大的比較壓力。
 最後當然就是學習的問題,課業學習的成就感來的非常慢,缺少一蹴可幾的方法,需要大量的努力與累積才能獲得。手機的存在卻打破了這種模式,不論是社群、遊戲都具有立即性的回饋感,讓人輕易的取得成就,一旦習慣了這種模式,很難將心思放回一步一腳印的課業上。
 法國已經在前年正式通過法案,禁止3到15歲的學生在校使用手機,日本也通令全國中小學禁止帶手機到學校,韓國則是校園配置手機存放櫃,美國同樣是要求手機放置儲物櫃內,不得攜入教室,英國則有學校直接設置訊號屏蔽裝置,讓所有的人無法在校內使用手機,校內禁用手機趨勢舉世皆然。
 新北市三重商工108學年度起,大刀闊斧地推動收手機政策,製作透明手機盒並將全班手機盒收入帆布袋統一集中保管,放學前才能領回,其實原本的作法是非強制性,由各班導師自行決定,但後來許多老師明顯發現,收手機的班級段考成績明顯進步,學生下課互動也增加,後來才正式在校務會議通過全面執行。
 三重商工的做法可以作為借鏡,但也不一定可以全盤照抄,因為每一個學校都有不同的校風與文化,也許有的學生自制力較強,不需要透過他律。學校執行當然會遭遇阻力,有學生也會有家長抗議,但如何透過細膩的溝通,需要學校更進一步的討論。
 畢竟校園收手機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孩子的學習成果,減少讓其分心的因素,在家中家長亦無法有效管理孩子使用手機,當有學校或老師願意擔負管理之責,家長都應站在支持的立場,放任很簡單,有效管理才是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