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守住海防 守住生態

  • 2020-07-11
 燕鷗已是馬祖重要的生態觀光資源,但近來越界大陸漁船頻繁出入保護區島礁可能對生態造成干擾,期待海巡單位能針對燕鷗保護區周邊海域加強巡防任務,別讓多年燕鷗保育工作成效付之東流。有關馬祖燕鷗保育工作亦可透過國際學術單位向大陸宣導,要讓保育觀念深植人心,取締與宣導要雙管齊下。
 馬祖在成立燕鷗保護區之初亦經常發生在地漁民於管制區非法上岸事件,但經過十多年的不斷宣導與取締,幾乎所有的漁民釣友都會遵守相關法令,不會對保護區島礁做出人為干擾行為,但這樣的觀念在大陸漁民眼中似乎並沒有受到重視與宣揚,時至今日保護區最大的威脅仍來自越界漁船。多年前保育界在台灣鹿港舉行的「世界海鳥保育會議暨台灣生態保育研討會」,當時包括美、英、加、日、韓等多國海鳥學者與會,會中甚至決議透過國際學術單位的力量向大陸高層施壓,希望兩岸共同來推動海鳥生態的保育。
 西元2000年生態攝影學家梁皆得在北竿中島拍攝到黑嘴端鳳頭燕鷗,這樣的發現讓馬祖再度躍上世界舞台,從那時候開始包括中央及地方政府才開始意識到生態保育成果是最佳行銷管道的重要性,也因此中央針對馬祖燕鷗制定了相關保護法令。經過政府多年苦口婆心的宣導,保護區管制的法令已深植地區漁民心中,但來自大陸的越界漁船不接受管制,長期以來對禁令視若無睹,經常圍繞著保護區島礁下網甚至登島採貝,海巡單位雖不斷的取締卻得不到全面禁止的效果,這就是馬祖燕鷗生態最大威脅和隱憂。
 近年來在民間保育人士奔走下,大陸方面對燕鷗保育也有了具體作為,包括福建、浙江等地也劃定部份淺灘為保護區,但要沿海漁民全面認同保育作業並遵守相關管制規定,我們認為兩岸還要持續努力。現階段我們能做的是加強管制區的巡防工作,守住海防才能守住生態,尤其在海洋生態十分脆弱的此時。落實燕鷗保育的第一步是要求馬祖列島特別是保護區島礁附近要做到干擾降至最低的目標,即使是非管制期,我們也不希望有過度的捕撈行為,生態及食物鏈變動會直接影響到燕鷗選擇棲地的意願,海裡沒魚就不會有鳥,這是生態的基本原理。
 這些年來,種種有利於燕鷗生態的條件正逐漸被越界的大陸漁船所破壞,而保育成果的維護需要執法單位的堅持與毅力。現階段的燕鷗保育政策基本上仍屬於相對保守且消極,未來應從上至下都應站在生態永續的角度出發,特別是在馬祖燕鷗生態中尚存具國際層級保育對象的神話之鳥,不管是在實務的保育面,還是在生態指標上都具有極大意義,漁民也好、海巡也罷,要一起守護珍貴的生態資源,馬祖的生態觀光才能世代傳承。